在北京到重庆的航班上,在连续的气流颠簸中,在难受的耳胀中,写下关于工作的小文,给自己,记录38岁的感受。
时光如电,工作已经16年,这么长的时间,若养孩子,孩子已经成长为翩翩少年;若念书钻研,应该啃下古今多少书山!
16年都在工作,我的工作究竟做得如何?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
16年的工作让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是工作需要我,还是我需要工作?我们俩之间谁在追谁?
与工作相伴了16年,我该如何与它相处才是最佳状态?哪一天工作离我而去,我该如何适应?
感谢娟儿的提议,让我停下来想一想这些问题。
16年都在工作,我的工作究竟做得如何?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
16年的工作,一路走来,从22岁到38岁,不管在什么岗位,我都是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做不好,从来没有敢拍胸脯对老板说“我干得好”或者“我比别人干得好”,从来没有找老板提要求要资源涨工资。因为在内心里,我认为,就我的年龄、经验、能力以及智商情商而言,我的岗位职责都过高。敢鸭上架也好,被信任被重托也罢,反正身边高手如云,我都是学历低情商弱的,我真的不敢懈怠不敢说“我做得好”,只能加班再加班,卖力再卖力。身边的高手让我倍感压力不敢得瑟!
一个初入职场的小朋友的工作好坏很好评价,因为一般工资都有绩效考评,有领导打分;高层管理者工作没人评价,干得好与不好的标准是:是否能够持续推进组织向更强更大发展,即管理者努力和理念可能让组织管理更为高效,更能顺市场趋势而为之;管理者的错误或者性格中的短板,能够导致一个企业的巨大亏损甚至更大的风险;不是管理者个人重要,而是职位重要,谁在这个位置都要承担这样的职责!一个组织的盛衰成败,最大的领导有100%的责任,一出事儿就说是农民工或者临时工,都是扯淡!操作者有责任,但更大的责任是疏于管理、内部控制缺失,这个必须由最大的领导负责!
16年的工作让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得到的是内心的磨砺和修炼。
工作是一个大舞台,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矛盾冲突,有高潮迭起,有婉转低回,不到辞职退休那一天,就不算谢幕。
工作中的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更多时候是演员,在演没有剧本的戏。是演员就要有站位,有台词,有站位,有搭档,有主角有配角。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无法判断剧情的发展;作为观众,这么多年,看到了一幕幕精彩的剧目,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有棋手有棋子,有觥筹交错有对簿公堂,有兄弟情深有你死我活!——“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听起来冰冷,目睹到的事实是冰冷加血淋淋。
“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出他的童年”——我相信这句话。在工作中,我遵循着验证着童年受到的熏陶和教诲,“靠自己”、“尊重并接受不同意见”、“能容人处且容人”、“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多帮助别人”、“给别人更多的台阶和支持”、“独立、客观”等等,这些貌似很虚的说教,具有无穷的力量,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就是这些早年别灌输的理念亦即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底线。更在多次的忧郁彷徨中,验证着我的底线,看清自己潜意识中的坚持。
我用16年的青春时光全力以赴地工作,工作给我直面危机的机会、无路可退时的勇气、千头万绪中的灵光;工作展示给我缤纷的大千世界,给我摸石头过河试错的机会,给我认识别人更认识自己的漫长过程。
我给了工作 时间和精力,工作给我 成熟和从容,我们互不相欠,互相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