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手帐上印有这么一句话,“活成一个真正有型的人,而不是一摊肉、一团混乱不堪的情绪。”
朋友中午发微信和我讨论,用“胡搅蛮缠”来形容自己的情绪,我觉得特别妙。“混乱不堪”、“胡搅蛮缠”这种类似的形容让我们即使不身处其中,亦能感受到那种不堪其扰。
情绪变成了过街喊打的老鼠,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要把各种情绪的萌芽及时掐断才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变成不动声色、一念不起的人才是正道呢?先不说这种境界我们能不能做到,这种把七情六欲消灭的人生是我们向往的吗?
对我来说可行性几乎没有,我还是比较喜欢有情绪起伏的日常,体验着开心和低落,体验着喜悦和悲伤,因这些起伏的情绪而让逝去的时光留下尚能模糊忆起的痕迹。
情绪之于我们是种本性,很多情绪的起因究其根本是为了满足久远以前的生存需要,被刻进DNA里继承下来了。情绪本身是中性词,无所谓好坏,只是因为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而被赋予了价值判断。我们都喜欢积极一类的情绪,不喜欢消极一类的情绪,把这一类情绪当作问题,希望赶紧这些问题清理掉。
我和朋友一致觉得,情绪本身并不是关注的重点,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情绪与信念,信念与外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情绪,是某个让我们不悦的人或事组成的情境,这个情境是个导火索,悄悄快速地引爆了内心潜藏的某个信念,我称之为内在模式的大BOSS,这个大BOSS可能是恐惧,可能是焦虑,可能是自卑等等。就像巴浦洛夫做的狗的试验,当给狗投喂食物时就摇铃,狗看到食物就会流口水,几次下来,当狗听到摇铃时它就会条件反射地流口水。感觉我们就像这条件反射的狗,外境就是这铃声,铃声一响我们的某个情绪就会被激活。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怎么对待这些混乱不堪、胡搅蛮缠的情绪呢?
想象一下当你面对一个堆满衣服的衣柜,每天出门前打开衣柜要刨半天才能找到想穿的那件衣服,这时衣服再漂亮,怕是你的心情也不漂亮了吧,被这混乱不堪的衣柜给扰了心情。这时需要怎么做?把柜门一关,眼不见为净?那下次再打开时依然很不爽对吗?我想最有效的应该就是,把衣柜里的衣服全都抱出来,然后一件一件甄别整理,哪件要的继续留着,哪件不要的丢一边,再把要留下的根据季节分类,根据上、下、内衣分类,最后再把整理好、分类好的衣服重新放进衣柜里。这时,你再看整理妥当的衣柜,是不是舒服很多,如果能每天如此保持,那每天打开衣柜的情绪就不是烦恼了,而是被成就感取代。
对待情绪同样如此,看见满柜子的情绪,都快要挤出来了,烦的不能再烦了。这时,想想我们是如何整理柜子的。
第一步,认真感受当下的情绪,是懊恼?是伤心?是气愤?是委屈?还是什么?辨别并写下你的情绪;
第二步,仔细回想是某件事还是某个人的某句话引起了这个情绪,有时这个起因会很明显,有时这个起因会不明显,需要你循迹深入到记忆里去找;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这件事或这个人的这句话会引起你的情绪,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你会产生情绪吗,如果没有,那想想为何你会如此在意,问问自己到底你在意的是什么,这时需要回到自身,不要一味地去从他人那里找答案;
第四步,当你发现自己的某个情绪,其实是被自己某个潜在意识所牵动的,是某事或某人触动了这个潜意识,然后才引发了你的情绪。当看到自己深藏的潜意识后,用理性告诉自己,这个潜意识的触发机制需不需要解除,还是继续保持。就好像衣柜里一直不穿的那件衣服,到底是继续留着还是扔了。如果理性告诉你,这个潜意识的情绪触发机制其实很幼稚,当下已经不需要了,那就告诉自己可以解除了;
第五步,告诉自己解除并不表示当下立刻就能失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察,有意识地去看见,看见的次数多了,该情绪触发机制自然就解除了。
所以说,梳理自己的情绪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难是难在看见情绪背后的内在模式,看见情绪背后的故事,看见那个乱成一团的毛线球的线头。容易是在一旦你看见了,内心的禁锢突破了,那堵由你的信念构建的,看似坚不可摧的墙也会应声消失,正所谓“一念起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