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闫安,20190706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旅游大国。现今社会文化旅游贸易已经大于农产品贸易,但是我国的境内外旅游倒挂逆差,文化和旅游结合是重要发展方向。其中,文化是核心,旅游是平台。
围绕《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规定,对中国马文化旅游规划提三点建议:
一、总体规划方面,将马文化嵌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及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
马文化从属于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不可分割。典型如孔子六艺中的“礼乐射御书数”,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是十九大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因此,对传统文化核心的“孔子新六艺”的内涵,就包括了“马文化”,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马文化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定位。
马文化要向我国传统马业大省倾斜。例如内蒙、新疆、西藏等马业、马文化大省,往往是历史上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沉淀区。既有民族特色,也有自然禀赋和马文化资源。总体规划中,从国家层面需要重点突出。
响应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对“三区三州”推进马文化旅游定向扶贫。”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侧重点可以因地制宜,加强马业、马术、马旅游的定向人才委培和输血造血机制建设。
二、专项规划方面,突出青少年马术培训、民族地区马文化研学、城市郊野公园的马文化设施标配。
突出青少年马术培训。健康、勇毅、担当,是推广青少年马术培训的基本诉求。纳入到“孔子新六艺”当中的马术,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该纳入中小学生的“孔子新六艺”选修课体系中。
突出民族地区马文化研学。马文化涵括了民族、生活习俗、艺术、建筑、服饰、饮食、体育、精神、气质等诸多方面。研学旅行适应整个社会人群的需要。在国家层面是《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在教育层面是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点、线、面"串联结合,便于设计组合不同的马文化旅游线路,提高马文化旅游站点、地方线路、区域板块、全域网络等的整体经济效益。
城市郊野公园的马文化设施标配。城市人群是马文化旅游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因而在城市周边的郊野公园提供惠而不费的马文化旅游标配,就是应有之义。作为专项规划,应该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当中去。
三、区域和地方规划方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借鉴世界范围兴起的城市马拉松(如国内北京、厦门等)运动,突出地域品牌建设。包括内蒙、新疆、甘肃、西藏等各地的那达慕节庆、赛事、会展活动等。例如坝上草原,聚焦京津冀核心人群,但不宜各地都叫马都、马会、和马这马那的。应该突出地域特色优势。品牌与口碑相连,不是自己或是马儿叫出来的,应该提早规范。
充分利用马文化旅游对地理资源禀赋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环湖、环岛、双向穿越等骑马旅游线路,构建地区及全国性骑马旅游线路网络。可以借鉴环湖、环岛绿色自行车骑游经验(如海南岛、青海湖等已成品牌);也可借鉴如甘肃敦煌瓜州的戈壁徒步及城市郊野环线路等。有预期,有安全,有消费预算和时间选择等。
对“三区三州”马文化扶贫方面,重点在于输血和造血。在发挥已有优势基础上,首先是扶持建立当地的马协会组织,有人好干事;其次是扶持建立马业、马术、马文化旅游的职业培训产业发展,向全国输出人才;第三是马产业扶贫,因地制宜的选择马业产品定制、加工、出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