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陈寿:一本《三国演义》毁了三国历史》,文中大谈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历史的不尊重,为了压住罗贯中先生的棺材板,咱们今天就来扯一扯《三国演义》真的毁了三国历史吗?
《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由黄巾起义开始,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晋武帝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它取材于《三国志》等史书和一些民间流传的三国时期故事,由剧作家罗贯中进行文学创作而成。
日本学者小川环树在其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中提到“《三国演义》的作者摈弃《三国志平话》那样的荒唐无稽之言,力求小说内容接近历史事实”。文中考证多处了《三国演义》取材自《资治通鉴》和《后汉书》。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在总体上、在基本轮廓上忠实于历史,这表现在:第一,它所描写的重大史实那是真实的,都是查有实据的;第二,它虽然也对正史上的某些材料作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并且在较小的范围内有所弃取,有所夸张缩小,但这只属于运用史料的艺术手法,就如清朝学者章学诚所说的“七实三虚”中“虚”的部分,也没有违背重大史实,做到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由于《三国演义》也取材于许多民间故事,会有不少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锦囊妙计”、“借东风”、“空城计”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属于艺术创作。但这些创作都更加凸显了小说中的人物,使他们栩栩如生,从而更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三国演义》不仅没有毁了“三国史”,反而帮助宣传“三国史”,两者的关系可谓“风助火势,火借风威”。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纷争的时代并不仅仅三国一时。早于它的有东周时期的“五霸争雄”、“七雄并立”、秦末“楚汉争霸”;晚于它的有“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末乱世”等等。然而他们为什么都不如三国那样深入人心、广为人知?“淝水之战”同样以少胜多,为什么没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有名?难道是因为《三国志》吗?难道不是因为《三国演义》吗?
正如清朝学者魏裔介就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我想很多人都是从《三国演义》甚至是“三国”题材的游戏开始了解三国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的。也正是这些三国题材的艺术衍生品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让我们喜欢上了那个时代。进而我们才会去进一步的读《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去真正了解那个时代。
诚然《三国演义》里存在这一些不符合史实的东西,但它是一本小说,而不是“史书”,况且它的大体框架及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偏离历史事实,指责它不合史实,就好像指责金庸先生写的“杨过飞石杀蒙哥”不合史实一样可笑。
“毁三国历史”这口大锅不应该由《三国演义》来背,真正该背锅的,应该是那些捧着小说当史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