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之前,我特意避开了相关的解读和评论,因为我只想写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否深刻,也不管观点是否成熟,只因它们属于我,所以与众不同。
说来惭愧,初次结识《追风筝的人》是在一次网购的大促销中,首次翻阅也是于某个无事的闲暇午后。当宗教,种族,忠诚,背叛,真相,谎言.......各种客观与主观的存在交织于一起,不断地犯错,一次次地逃避,最后的解脱,救赎,这本书早已不单仅是文字地堆砌,它带给我更多的是灵魂的叩问,自我的反省以及心灵深处的悲悯。
故事是以童年回忆为主线逐次铺开的,小时候,阿米尔与哈桑一起玩耍,一起追逐,一起打闹......看似是只有两个真心对待彼此的好伙伴才会拥有的兄弟情谊,在阿米尔看来这只不过是仆人对主人应尽的忠诚,他从来没有把哈桑当成朋友,至少在多年后的忏悔前他从未如此想过。
如果说阿米尔不教哈桑识字,是一种单纯的儿童优越感,那么接下来阿米尔少爷采取的一系列不理睬甚至最终设法赶走哈桑的行为,确实 令我难以接受。
放风筝,追风筝是属于那个年代那批阿富汗儿童最美妙的童年记忆,当哈桑答应为阿米尔去追跌落下的风筝,他的橡胶鞋子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然后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对阿米尔大声说道:“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一生都信守了他对阿米尔少爷的这句诺言,而阿米尔呢?他亲眼目睹了恶少阿塞夫对哈桑的侮辱,为了得到自己内心的所谓安宁,他用尽了一个儿童所能想到的所有“计谋”,包括最后对哈桑的污蔑。最后的最后,阿米尔如愿以偿,哈桑走了,再也不会打扰他了。可是阿米尔的罪也于12岁那年犯下,在26年后,他不得不寻找再次成为好人的机会。
这部跨越26年的童年记录,让我看到了哈桑的遗孤——索拉博的不幸,26年前,他的父亲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为了护住朋友的风筝所遭受的悲剧再次发生在26年后,活于动荡时代中的无辜的索拉博身上。我看到了三个不一样的童年:生活富裕,私欲纵横的童年,贫困艰难,单纯不幸的童年,怀念过往,寡言忧伤的童年。
渐渐地,我读出的,不单单是关于人性的思索,还有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与前景对个人的影响。旧时光里的童年,对于生活在和平国度中的我们而言,见及最多的应是温馨而又美好的。我们的童年,无需考虑是否会挨饿,不必担心冬日里能否拥有一件抗寒的棉衣,更不要担忧会不会遭到意外的枪击......国家的安稳给了我们童年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说得更残忍些,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战乱国家中儿童的生活让人看得揪心。作为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当代青年,我们没必要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国家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消息上,而是应该更多地把时间放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的方面上,为更多的未来儿童去创造值得回忆的童年。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离开了,阿米尔赎罪了,旁观者的我,也要抹泪合上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