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罗振宇的精品解读文章,让我震动很大,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一代名臣魏征。这二人都太出名了,只要说中国唐代,是必定绕不过的人物。这是多么理想的君臣关系:臣子竭诚进谏,皇帝虚心接纳。两人互相成就,成为了一段佳话。然而,郭灿金教授却认为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完美关系,其实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它其实是当事双方小心翼翼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
李世民在坐了皇位之后,与魏征有过一段对话。魏征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敏锐的捕捉到李世民现在最紧要的是立“人设”。李世民的雄才大略现如今都是人人皆知,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看到的是杀兄弑弟,逼迫父亲的贼子,文韬武略短时间无法展现,那么,如何立个很好的“人设”才是李世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时,魏征的回话给了李世民一个讯号,那就是让他活下来的巨大价值,——“人设”即宽容已经立好了。连魏征这样曾经建议别人杀掉自己的人,都被宽容了,太宗皇帝还有谁不能容呢?这是一个有广阔胸怀的明君。至此,默契已经达成——我尽情地说,你尽量的忍。我说到最后,你忍到最后,咱俩都能得一世美名。
好了,故事到这里,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种种劝谏故事。而李世民和魏征德关系,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完美的君臣关系。也许会有人说,这种分析有点牵强附会,那么需要一个小翻转来佐证。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发现魏征把自己上谏的奏疏,都暗暗留下了副本,并交给史官保存。什么?这是违反我们的契约阿。要获得万事美名,你负责进谏,我负责纳谏,唱一出对手戏,这才是完整的契约阿。现在你暗地里留一手,那些只写了我不对地方的奏疏被你单独留下来,我却没有出场,这是什么意思?唐太宗一下子受不了,盛怒之下,令人毁掉了自己给魏征题写的碑文。但唐太宗很快意识到,没有魏征,那么自己一代明君的人设何以立稳?于是,又找了机会重修魏征的墓碑。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看明白了二人之间的套路,二人相互需要,相互成就,开创了一个盛世王朝。罗振宇老师总结说,美德不是一个人的事,美德不止是内心的召唤,还是挑选环境和伙伴的智慧。
听完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几年前我经历的一个故事。
几年前,我任职的一家公司是一家刚到武汉设分公司的企业。老板深受北京老总的器重,钦点他出任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全权处理所有事务。当时北京总公司已经在某一行业的某一领域做的非常出色,组建武汉分公司就是希望攻破这一行业的另一领域。武汉分公司新建,因为产品方向不同,老板也是铆足了劲,招兵买马,引进新的技术、管理理念,希望能做出成绩让董事会看到,给员工们一个交待。 背景交待完了,此时的老板某些方面是跟唐太宗的境遇相当的。很多事都要开始做,很多能人需要笼络,自己必须虚怀若谷,求贤若渴。H君此时出现了。H君是A公司挖来的,基于A公司在全国的名气,他异常受到重视,主管分公司的产线计划。每次公司开会,都能听到H君言必称“我们A公司是如何如何,你们这个太差了,要这样这样”,每每去老板办公室直谏“我们A公司如何如何......”仿若所有的都要按A公司来,甚至连表格都必须这样这样......那么H君工作如何呢,抛开他不分场合不分情况的“我们A公司”版的直谏,他工作非常认真且负责。老板一直也能虚怀若谷的采纳,直到一天......在一会议上,H君再一次地说“我们A公司如何如何”时,老板终于忍无可忍,严厉地请他注意,现在是在C公司的会议上讨论C公司的事宜,两公司的具体情况不同,经营环境不同,并请他注意自己已经离开原公司很久的时日了,没必要言必称其原有公司。总之,从那以后,H君高涨的热情也有所熄灭,老板也没有旧时那般虚怀若谷。
这段事情过去了,各方的解读也很多,诸如H君情商不高啊,诸如老板小肚鸡肠阿。今天听了罗振宇老师讲的重新解读李世民和魏征,我突然想到了他们。虚怀纳谷是美德,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修持,然而似乎更重要更长久的是挑选环境和伙伴的智慧。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直面谏言?或者说一个人能忍耐另一个人多久?这本来就不是一句话一个特例能回答明白的,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审时度势。这不是所谓的中庸之道,而是一个人行走立身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