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妈妈拿了五万元奖励女儿考上大学,女儿居然说要买LV包包。妈妈教育女儿力有不逮,于是急向网友求救。
这个事让我想起一个笑话,
屠夫对猪说:我很民主的,尊重你的选择。所以你是希望死后被做成猪肉脯、炸猪排、猪肉炖粉条还是四喜丸子?
猪说:我选择不死。
屠夫说:你看你,一开口就离题!
这个对话套用到这件事上,可能是这样的:
妈妈对女儿说:我很民主的,尊重你的选择。所以这五万元你是准备用来当大学学费或是拿来买礼物报答父母恩情还是去买些书籍和其他学习工具?
女儿说:我要买LV包包。
妈妈:你再给我说一遍!!
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这个妈妈的反应非常有代表性,仔细分析,颇有趣味。
1.父母=权威?
按这位妈妈的描述,她的第一反应是“小孩子这样太过分”。
这想必是大多数妈妈可能的第一反应。之所以说“过分”其一是因为女儿对奖金的支配超出了家长的预期。其二是预期之外的选项都被预先认定是错误的。
所以,孩子从父母那里所能得到的是“你可以自由选择”,但是,“不能选错。”
对错的定义权是在父母手中的。大多数父母是用生活经验来判断是非曲直,然后利用监护人的权威来将自己的判断合法化甚至神化。
为了执行“父母总是对的”这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律,许多父母在对孩子宣称“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时,其实使用的是法官审视被告席的姿态。
这是一个不问“为什么”就先直接判定“对不对”的强盗逻辑。
关于“为什么”,其实我想知道为什么父母总是习惯当法官直接出判决,而不愿意像律师那样去调查取证。坐在判决席上一动不动就能发号施令的感觉当然很好,但事关自己孩子的清白,我认为还是不应该犯懒,要多了解事情原委才好。
也许是因为同学间有攀比的风气,孩子不甘示弱也想用奢侈品去买虚荣的“面子”。这对不对?不对,但是能得出孩子“太过分”的结论吗?有多少父母自己本身都乐于在孩子成绩、家庭收入各方面与人攀比逞强,而且轻易就原谅了自己,从来不觉得过分。自己言传身教方面的缺失用一句“太过分”就推到孩子身上倒是轻车熟路。
也许是因为父母的消费观本来就是奢侈品至上,进而潜移默化地误导了孩子。这当然也不对,但“太过分”的就不是孩子了。
也许是因为孩子觉得LV包包质量好又耐用准备花一万多买一个经典的NEVERFULL背二十年。这种消费选择在我看来就挺合理,直接可以推翻“太过分”的论断。
所以为什么有这么多“为什么”的可能性,家长只选择了第一个有明显“品德瑕疵”的原因就直接对孩子做了有罪推定?
不问“为什么”就武断地判定“对不对”的家长越多,越能窥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所谓“平等”、“民主”的虚伪。
2.契约精神
在被妈妈直接推定“有罪”之后,求生欲极强的女儿严正声明钱是她自己的她有支配权。
物品在被赠予之后,所有权就从赠予方转移到受赠方手中了。这在法律上是毋庸置疑的共识。
没想到孩子都懂了,家长还没懂。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诚信教育都很重视,处处要求孩子说到做到,一诺千金。到了自己给孩子许诺的时候,却总有很多意外情况和在许诺之后才临时强加的补充条款。
承诺周末带你去游乐场总是临时接到加班通知于是去不成也就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你保证下次考试要考一百,你少一分就要你好看。
承诺成年后就给的压岁钱最后总是说已经帮你拿去交学费了所以就算了,但是如果你保证压岁钱会上交,私藏一分被发现就会下场凄凉。
承诺考上大学就奖励你五万,但是给完钱之后又有附加条件——赠予方还要保留支配权!
为了帮这位妈妈在不食言的前提下保证这五万元的奖励能遵循预期,隐性限制孩子随意支配奖金,网友们群策群力,最后推荐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分期付款。比如分50期,按月给,每期给1000元,指望熊孩子能在漫长的账期里耗光对奢侈品的兴趣。这虽然有点鸡贼,但法理上并无瑕疵,不失为一个自救的好方案。可惜这位妈妈沉溺在对孩子的失望情绪里乱了方寸,没留意到这条阳关道倒走上了与女儿撕破脸的独木桥——“一时词穷,只好指责女儿‘德不配位’。”
这是一句比“太过分”这种论断更具诋毁意味的攻击,相当于家长单方面撕毁契约的举动。
这一句高高在上的“德不配位”的指责,几乎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位妈妈无言以对、气急败坏的焦躁情绪。所幸这位妈妈文化素养应该还比较高,被逼到道理的绝境里还能想着保卫为人父母的尊严和体面,没有像许多家长那样恼羞成怒地直接挥过来一记道德大棒:“我是你妈!钱是我的!我叫你怎么花你就要怎么花!”然而,不是互怼时会用优雅的成语就能减少对亲子关系的损害。许多父母在工作上对毁约的合同方恨不能将其碎尸万断,而对自己在孩子那里的毁约行为不但很宽容,有时还完全不认为是毁约。
父母爱对子女毁约,是沉迷于一种作为生育者和监护人的权力感,以及这种权威能够带给自己的高尚错觉——父母总是正确和伟大的。毕竟要在外人那里得到这样美好的幻觉很难,而对于自己的孩子,则可以利用权威强迫他们接受这个设定。许多父母在这一点上与他们所不齿的那些恃强凌弱的社会人倒是殊途同归了。
3.什么穷养富养?
孩子最需要的是教养!
这样一个对话,能扯出穷养富养的宏大主题,是一些网友别出心裁的创意。他们的观点是能拿出五万“巨款”去奖励孩子,想必也是中产之家了。既然有条件,与其限制孩子消费,不如现在就一掷千金,满足孩子买LV包包的心愿,毕竟富养出来的女儿看惯人世繁华才能视野开阔,免于日后为追求虚荣而误入歧途。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观点在9年前就出现了,当时还颇得人心。现在来看来富养女儿的论调却非常怪异。
关于穷养儿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当时没有特指此理只适用于男孩,不知道为什么两千多年之后的现代,这句话里的道理倒被诠释得越发狭隘局限了。
生活本来就艰难,不论男女,早一点体会到人间冷暖才能磨练出独立自主的品格,换得人生里自由选择的机会。
在这么粗糙的社会里,不抓紧培养女孩鹰击长空的能力,反倒鼓吹富养女孩,要从小锦衣玉食、见惯高级生活,长大才好待价而沽,美人配美玉,不至于被人用三瓜俩枣就骗了去。这怕不是要从小就把女孩驱逐出事业战场,捆绑起她主宰自己命运的双手,仔细包扎成温室花朵好供人赏玩?
除了对新时代的女性角色定位陈腐落后,“富养女儿”的逻辑也经不起推敲。
其一,让女儿的生活尽可能安逸无忧,借此降低女儿对物质生活的敏感度,进而达到避免受诱的目的,这种企图很傻很天真。
天下美味何其多,家境再优渥,能覆盖全部吗?仅仅是通过顿顿龙虾鲍鱼来收买女儿的胃是远远不够的,她“吃伤”之后,未来也许是不会再被龙虾鲍鱼引诱,但是往上有鹅肝松露,往下有青菜豆腐,你能确定她不会想提升一下口味或者变换一下口味?所以,一番辛苦富养还是杜绝不了被更上游的纨绔子弟或者更下游的穷困小痞子诱惑的可能,那又是何必?
其二,所谓“富养”的可行性和普适性都极差。底层家庭倾其所有的富养相对于上层家庭来说却是捉襟见肘的穷养,所以富养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底层家庭无法达到这个标准,他们的女儿是不是天然就得不到正确的养育?也就是一出生就注定大概率会毁一生?使用一个漏洞百出的推导来得出一个逻辑混乱的结论,进而散播一种底层必败的讯息,真是又蠢又坏。
与其所费不赀去营造高级的生活环境来麻痹女儿自主奋斗的意识,不如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教养”。
-教育孩子为实用、美观付费,但不为象征意义花钱。多数奢侈品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美观的意义。
-如果生活足够丰富,其实没有时间在意别人的评价;如果自己足够努力,也无须用昂贵的奢侈品去换取廉价的尊严。
没想到我这么一个没什么当妈经验的人还要这般纸上谈兵,为教人当妈操碎心,真是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