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上期,讲讲当用户进入到场景时,怎么让用户发生最终的消费。说白了,就是提高转化率。当用户对你提供的信息感兴趣,进入了你的场景,开始思考买与不买的时候,怎么样一步步助推,最终实现那个“买买买”?
本期书本:《刘润五分钟商学院》课程内容
干货:
展示设计,就是让商品“恰到好处地进入视线”。只有进入视线,才有“决策时间”。
好的展示设计:
1)第一,动线设计。动线,也是注意力流动的路线。设计动线,并把你最想用户买的商品,放在用户必经的动线上。
2)视觉焦点。目光所及很宽,视觉焦点很窄。你走过超市货架,和目光平行的那一层,是视觉焦点;图像中,人脸是视觉焦点。
3)从众效应。很多人买的东西,一定不会差吧?这就是从众效应。在书店,可以放个畅销书榜单;在超市,可以放个本月销售冠军货架。
决策时间:用户做出“买买买”这个决策,时间是很短的。
有专家做过研究,消费者在线下购买一个产品,平均“决策时间”是13秒。在线上呢?是19秒。也就是说,“买和不买”这个决策,对你作为一个商家影响重大,但消费者在20秒之内就决定了。当用户决策时间超过1分钟,转化率就开始下降;超过2分钟,转化率下降更为明显。
如何缩短决策时间?1)给出直接的行动指令 2)减少选择,信息聚焦 3)短缺刺激
————————干货结束——————
从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看,宜家是动线设计的高手。宜家不像普通的超市,它只有一个方向,也就意味着一旦你进入了这个门,就必须逛完所有的商品才能出去。在这一路上,你会经过你不感兴趣的大件家具、灯饰等,但也会经过可买可不买的抱枕、玩具,还会经过低价的水杯、好看的蜡烛等等等等。如此一来,几乎没有人是可以分文不买地从宜家走出的,尤其是女孩子,怪不得一直说“一进宜家深似海,不买东西出不来”。
而很多超市并不具有宜家的设计条件,那他们是怎么做的把用户的行走路线变长呢?答案是他们经常调换物品的摆放区域。
比如你想买一件T恤,你明明记得二楼扶梯右手边是男装区,进了超市坐上电梯直奔目的地,到了却发现,这里变成了买食品的。于是你不得不在超市里开始了漫漫寻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不知不觉逛过了很多地方,也买了很多其他东西。
而在货架上,卖的最好的产品,往往是放在目光平视就可以看到的地方,方便大家一下就看到,做出购买决策。
而在推动缩短决策时间上,淘宝可以说是非常专业。
它直接使用了非常简单明了的行动指令。想想看,如果把“立即购买”改为“购买”,“加入购物车”改为“添加到购物车”,是不是效果就不太一样了?
而一旦你把商品加入了购物车,淘宝的提示只会更加频繁。今天提示你库存紧张,明天提示你比加入时降价了30.79元,后天告诉你该商品已加入凑单满减活动,满200减200。你是买,还是买呢?
当用户进入到场景中时,你有了第一次机会和用户发生交互,只有用户发生了购买,才谈得上以后的运营维护、终身价值发掘等其他问题。
那么当用户进入场景时,怎样可以提高转换率呢?今天笔者介绍了“动线设计”和“决策时间”两个方案,下周我会介绍一个大招:“打折促销”,带你分析各个商家如何用这一招实现花式体验,从而俘虏用户,摧毁用户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们7天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