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澳洲来看家人,初来乍到,总有点异样的新鲜感,他们白天去上班之后,剩下我们夫妻二人大眼瞪小眼,心中会陡生一种莫名的孤寂感。
如果在国内,闲暇无聊之时,一个电话总能约几个朋友出来聊聊天,或者打个小牌、喝点小酒。可在这里,找不到一个朋友,出个门没有车子是走不远的,一段时日之后,门口的那些花花草草我们差不多可以数出多少片叶了。
好在有网络,平常无事,夫人看她的股市行情,我看我的手机,算是大家都有点事做,排遣一下无法打发的时间。
可一段时间下来,能用来打发时间的方法都用的差不多了,实在无聊之际,忽然想到了简书。
一想到简书,心里突然有种莫名的伤感,原来那种纯洁、常常能给人写作冲动的创作社区,现在早已被什么钻啊、贝啊、加成卡啊搞得面目全非。初心不在,剩下的都是收益的算计。
本不指望在简书里能有什么惊异的发现,但浏览了一下首页后,却发现好多文章都在谈一个叫蒋坤元的人打算退出简书的事。
不明就里的我,觉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耐着性子看了几篇文章,不过,看了半天才大概知道这个叫蒋坤元的人是被人踩了。
看到这个名字,忽然我想起,大约十多天前就是这个叫蒋坤元的人突然关注了我的简书号,那天他不知怎么看到了我的一篇谈论简书的文章——《再说简书》。或许文中的某些言语引起了他的共鸣,他点了一个赞,并关注了我。
至于他为什么被人踩,不是很清楚。他想退出简书究竟是不是因为被人踩,恐怕也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尽管有少部分人对他的退出略有微辞外,绝大多数人对他的退出还是抱以很大的同情与惋惜。
就我而言,与蒋坤元先生素味平生,与那个踩他的人同样未曾谋面,尽管这两位持钻大咖都鬼使神差地点赞过我的文章,但我与他们从无交集。
因此,我对踩的动机和退的缘由都没有什么好说的。事实上,退与不退也只有蒋坤元先生自己作主,至于被踩能不能成为他退出的缘由,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应该无人能左右蒋坤元先生的心境。
既然引发口水的是因为“踩”,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踩”的设置。
设计者也许考虑,既然好文章能够被点赞,那么差的文章就可以被踩,作为对作者的鼓励或鞭策,点赞和踩都应该同样被允许,不能只接受表扬不接受批评。
一切都合乎逻辑,却没有想到引起了一场口水战。
就人的虚荣心而言,任何人都希望被不断地点赞,而不希望有一次被踩,这符合马基雅维利效应。当然,对点赞者而言,也希望被人看到与众不同的善意,渴望得到同样的回报。
问题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由己及人,那还需要一个“踩”的按钮吗?
需要的,因为人心并不一定都向善。尽管不是每一个踩都有恶意,但一个“踩”可以满足很多人“作恶”的潜能,或许这正是设计者希望看到的,甚至不排除这种设计本身就是满足设计者自己“作恶”的渴望。
否则,为什么偏偏要在一个写作交流平台上放上一个“踩”的按钮呢?谁都知道,在一个创作平台上,不可能所有的文章都一个样地好,参差不齐是可预见的。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和善意的指正,而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踩”。
再说,既然已经有了留言评论的功能,为什么还要一个“踩”?这不正为那些心理阴暗甚至龌龊的人提供了恶搞的可能?如果有人对文章不满意,完全可以在留言里留下他的高见,实在不愿意也可以转身走人,为什么要不阴不阳地踩上一脚?人家惹你了吗?这一脚,除了恶心作者外还能表达什么?这种设计除了给那些说不出任何道理却只想作恶的人有可趁之机外,就只能满足设计者躲在阴暗角落里偷窥的快感。
一个“踩”字,除了恶的狰狞,不可能有丝毫的善意,在这背后,留下的是踩脚者和设计者猥琐的面孔。
也许踩一脚的人是对文章不屑一顾,但你能保证你的文章就一定高人一等,而且高到不被别人踩?你有没有想一想,如果你的文章也被不明不白地踩了,你会有什么反应?
另外,一个喜欢狂妄踩别人文章的人能写出好文章吗?真是天晓得。
我几乎没有看过蒋坤元先生的文章,我对踩他文章的人是不是有足够的理由踹出这一脚也无从得知,因此,我无法将蒋坤元先生有意退出简书与是否被人踩联系在一起,我只是对一个“踩”字表达我的看法。
我认为只有一种情况是要踩的,而且必须要踩,那就是抄袭。除此之外,你有什么深仇大恨要去踩人家?如果你真的有深仇大恨完全可以勇敢地说出来,人家文章再不好,也是人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你凭什么要踩人家一脚?
这个“踩”实在是太恶毒,因为它放纵了人的恶,而有意放纵恶一定是更大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