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个“樱花节”,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便是樱花烂漫的日子,日本人会成群结队来到樱花树下,或合家团聚,或相邀好友,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吟诗作画,好不惬意!怎么样?是不是大有向往之意?其实啊,也不用去羡慕人家,赏花饮酒的节日,老祖宗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那就是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咱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勤劳勇敢,祀祖敬老,和睦邻里,热爱生活……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到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传承和延续。
在众多节日中,重阳节的节日气氛似乎要淡很多,仿佛没有什么仪式或特别的风物来供人纪念,其实不然,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疏于打理,重阳节有三样最显著的习俗,赏菊,饮酒,登高。这三种习俗无论哪一样,都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诗兴大发,因此,重阳节自古就倍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颂。
唐开元年间,年轻的王维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这一年的重阳节,他登高望远,心绪难宁,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平淡质朴,像是在抒发自己在重阳节的情感,倒是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时,遇到节日,这首诗就会在第一时间从心头浮现。而王维在作这首诗时,年仅十七岁!
宋徽宗崇宁二年, 李清照在重阳节把酒赏菊,婚后不久的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深深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到凄凉寂寥,看着眼前的菊花,李清照写下了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到了元代,人们更加的重视重阳赏菊,客居杭州的诗人张可久也在重九日到西湖出游,仲秋时节,金风送爽,菊蕊飘香。张可久写下了这首作品,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
明代诗人赵时春把重阳里的景色写进诗里,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天高云淡,雁翔菊黄,无边景色直教人流连忘返,“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也在重阳节留下了感怀之作,他在《清平乐》中写道“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绵绵清愁挥之不去,无尽的秋色也难以留住。屏风掩映下那深深的庭院,整日愁风冷雨,不曾停歇。好不容易天晴了,菊花吐露出芬芳,听说今天正是重阳节。回望天边那阴云和暮色中的树叶,不由产生无限的思绪。
1929年的重阳节,毛泽东主席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此时毛主席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这首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诗词里的重阳,重阳中的诗词,诗词因为重阳的存在更有意境,重阳有了诗词的点缀愈发美好,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菊黄蟹肥,沉淀着金秋的丰顺,感受了生活的温馨。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