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端”,所以“惘然”》笔记
1.无端
“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就是没有理由,不知道为什么。薛雪(《一瓢诗话》)说:
“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足令人怅望年华,不知何故有此许多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
李商隐说不明白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就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走到了现在这个时刻。
“瑟五十弦,一弦一柱而思华年,盖无端已五十岁矣。”(姜炳璋《选玉谿生诗补说》)
因为“无端”,所以才会“惘然”。
惘然,有“困惑”的意思,也有“忧伤”的意思。
《锦瑟》这首诗里,两个意思大概同时存在。哀伤在于“无端”,被时间推着向前,一站又一站,最后来到这里。一根一根弦数过去,其实是自己生命中的一年又一年。
困惑也在于“无端”,很多事情无法把握,也说不清楚理由。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待”是“岂待、何待”的意思,就是何必等到。我们总是在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之后,回忆起来,才觉得惘然,才感受到怅惘,才了悟到人生的不确定性,才觉得一切如梦似幻无法把握,才意识到生命本身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
李商隐说不是这样的,我在“当时”就已经惘然了。
2.《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这是北宋的词人吕本中写的一首词。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树下。此夜江边,月暗长堤柳暗船。
故人何处?带我离愁江外去。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
这首诗也是,物是人非,故人缺席,一个人回忆。
解析: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俩一起在这里喝酒。“此夜江边”,有月亮,有柳树,有船,可是“故人何处”呢?故人不见了。“来岁花前,又是今年忆去年。”
最后一句写得特别好,他不是单纯把时间向后延展,进入回忆中,说去年你还在这里,今年已经不在了。他说“来岁花前”,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我再来,我还是会像今年一样地悲哀。
他有一种预感,他不是等到明年再来的时候才觉得悲哀,而是现在就已经悲哀了。
再如:
“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李商隐《荷花》)
敏感的诗人会对未来有一种提前的感知。这可能就是人生经验的累积。获得了很多人生的经验之后,你慢慢会了解到人生的真相。
白居易(《简简吟》)有一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生命的真相可能就是这样,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易逝的。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失望得多了,可能就不会再有什么期待了。
你不会再期待所谓的团圆,你会对所有悲伤的结局做好准备。
3.李商隐的敏感
李商隐的敏感可能一方面来自于人生的经验,另一方面和天生的个性气质也有关吧。
李商隐特别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红楼梦》里写刘姥姥来大观园,贾母带着刘姥姥还有姑娘小姐们一起在大观园的水池子里划船,结果碰到了很多枯败的荷叶。贾宝玉就说荷叶太讨厌了,把它们全拔走吧。林黛玉这时候不高兴了,她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虽然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可是两个人确实很像。林黛玉不喜欢大家一起吃饭,她想(《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在聚的时候她就已经想到散了,甚至没聚的时候她就想到散了。
对于李商隐来说,他不需要等到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才觉得失落。当他还处在美好之中的时候,可能已经预感到,有一天这些都会离自己而去。即便是可以拥有短暂的快乐,他可能也会觉得不真实,也会提前预感繁华散去的落寞,会预感到快乐消失后的怅惘。
李商隐的《春风》:
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
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
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
春天百花盛开,但是一般到了暮春时节,看见落花满地,大家难免会感伤。所以诗词中写伤春情绪的很多。但是李商隐不一样。普通人是在春天要结束的时候感伤,李商隐是“先春已断肠”。春天还没到,花还没有盛放,已经预感到将来迟早有凋零的那一天。
李商隐的诗歌,让我们体会到悲伤的情绪并非仅仅发生在一切结束以后,发生在回忆的时候。
对于李商隐式的诗人来说,他们承受的失落是双倍的,一次发生在“当时”,一次发生在“此刻”。
个人觉得这样子的人生活得会很累,很辛苦,因为他们心里想得太多了,太悲观了。生活就应该积极向上,看见美好,享受美好,感悟美好,生命只有一次,与其悲观苦闷地过生活,何不开开心心地享受生活呢。
欢迎点赞关注,我是平原雪,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写作,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月卡返180贝,季卡返200贝,年卡返500贝(仅限首次开通会员)。旗下会员续费,可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