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说:中国现在“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遍地都是。
的确如此。自诩受过系统的教育,读过不少书,但对于美,依然缺乏鉴赏力,更别提创造力。纵使读过读过一些美学著作,但落实到诸如房屋装修、衣饰挑选这些具体的事情上,还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以前也不以为意,认为男人,美不美无所谓,毕竟男人的终极目标是成功,女人的终极目标才是美。但是,今天,看到吴老的这句话,却觉得很“扎心”。一来,以前模糊意识里的缺陷被“美盲”这个词明确定义了,模糊一旦变得清晰,便难以视而不见;二来,我已经当爹了,而且孩子是个可爱姑娘,他爹被称为“美盲”无所谓,如果女儿长大后也被人这么定义和称呼,那当爹的一定会痛心疾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为了摘掉自己“美盲”的帽子,特备是未雨绸缪,避免女儿被扣上这个帽子,今天就思考一下,如何做,才能不再是“美盲”。
我想,第一步,应该尽可能多的去接近美。诸如多读些形式美、内容也美的书、多去游览名山大川、多去艺术博物馆参观。只有看到了、感受到了足够多美的事物,才能够对美形成足够丰富立体的直观感受。我甚至推想,这个动作如果做得足够多,仅此一步也足以摘掉“美盲”的帽子。我读书有种感觉,真正的好书读完之后,对于那些粗制滥造的书,会有一种自然地厌恶和排斥,而这种分辨,似乎是毫不费力、自然而然的。
如果还想对美有更深刻的体察和感悟,我想第二步就需要有理论支撑。这里的理论支撑直接来看是读些美学读物,比如《美的历程》《美学散步》等。更深入一些,应该去读一些美学之外更宽泛的哲学。哲学能帮我们剥开迷雾,直指本质。通过哲学,我们得以分析美的事物在深层次的规律性,从而提升我们对美的根本把握。再进一步,应该去读一些数学。数学蕴含宇宙中最纯粹的美。通过数学,我们得以用量化的工具去精确的丈量美、推导美、甚至创造美。研究表明,成功的流行音乐、甚至是莫扎特的音乐,在曲式节奏方面,都遵循着数学公式般精准的“分形式的重复”规律。
那么第三步,我想应该是理论结合实际,用在第二步所掌握的规律和工具,再回到美的场景中,去进行“刻意审美”。
所谓“刻意审美”,就如同一项技能的刻意练习,是要付出努力的,而不是单单随性而为。在第一步,接近了美,可能会产生一些直观的感受,觉着这是美的。但在这一步,就应该通过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看清楚到底美在哪里,如果要想提升美的层级,还应该在哪些方向上做出改进。至此,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审美。
如此看来,摘掉“美盲”的帽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这件事,值得调用真正的生命能量去做。因为在真、善、美三大根本追求中,美,可能是最终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