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认知层次确实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part01
大概七八年前,我关注过一个房产大V,他是妥妥的小镇做题家逆袭:北邮毕业后在外企研发部门待过一段时间,某个时点竟然发现自己对房产感兴趣,于是钻研起了房产,注意是钻研,不是单纯的无脑炒房,他研究户型、朝向、学区、经济,人口,杠杆各种因素。目前手握20多套北京房产,而且杠杆已经全部去完了,顺带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买、卖每一套的逻辑,从而坐拥了大量粉丝。
由于他是为数不多的敢说真话的人,所以总在换马甲,我是因为刷不到他的公众号,才发现已经半年没有看过他的观点了,于是一顿搜索找到了他的新号并翻阅了Da号空窗的半年动态。
他是1984年的,才41岁,已经是因为爱好在工作。并不是为了谋生。
他2021年的时候已经提醒他的粉丝去老破小,换新房,而且非刚需不再加杠杆。
而他Da号停更的大半年里,我接收不到他的消息,也错过了一些机会,2024年8月的时候他布局了工商银行,并详细谈了买入的逻辑,而当时股价在5元附近,现在已经六块多,加上分红盈利可观,而他近期已经在高点抛出。
其实他非确定性机会不碰大A,但遇到机会也是非常果断,他第一套北京双井的房子就是毕业时举全家之力买下的,当时家人是非常不理解他,好在从小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因为基本的尊重和信任所以还是支援了他资金。
他的粉丝全是铁粉,无论换多少个马甲,都会跟随的那种,他除了聊房子,还会聊生活,婚恋观等接地气的话题,属于妥妥的良心博主,并单从经济上来看他已经甩开同龄人好几十条街。
在有一次微博的40分钟问答里,有人问:你能给现在年轻人一点建议吗?他回复:去干,去闯,去爱,去tm的。简直通透清醒的可怕。
part02
2017年考会计中级时,学习社群结交了小K,他是上海人,当时他也在备考CPA,因为同频,所以他会把他的很多观点分享给我。
他从大学起就听时寒冰老师的书和视频了,也会把自己买的课件共享给我,那个时候我还通过他接触到了付鹏,我们常常会把付鹏的视频当成时寒冰老师的补充部分来听。
时寒冰的《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在看来直接可以当明牌来玩。但当时读的时候大部分人只觉得他在危言耸听。
所以小k在2021年顶着全家不理解他的压力,出掉了上海两套房子,和父母挤住在一起。
他跟我回忆起那段时光,经常失眠,身边的人不理解,家人指责,埋怨,因为2021年上海的房价正如日中天....
小k给我发了很多他这些年整理的课件,还有密密麻麻的笔记以及打印好装订成册的思维导图,能看出来他一直在不停的向外突破自己,不停的打破信息茧房,而小K其实也才37岁。
但其实我身边也有相反的例子:以前北京的一个同事在听到燕郊炒作后担心失去投资机会,将北京的一套老破小换了燕郊的两套房子,而且是在3w一平的时候入手的,后来结果就是燕郊直接腰斩,而北京的老破小那几年还涨了很多。
无独有偶,2021年的时候,我先生的同事在北京五环外高杠杆首付160w入了70P的老破小,现在据说首付基本跌没了。
part03
2020年左右,微博涨麻(现在已经改名了)反复提醒买金条,我当时也不理解,并因为觉得操作麻烦不好变现选择了看热闹。
现在,也是后悔莫及,有些机会,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而在河南发大水很多人被困的半年前她已经让大家多屯点白糖或者压缩饼干之类的高能量食物时,很多人也表示没有必要。
她一直都在练八段锦,各种普及养生小知识,但她其实也才35+。结合现在的各种病毒,我才明白她已经领先了我们太多人了。
认知在线并非是一些空穴来风的无厘头预测,如果预测准了就吹嘘一下,如果预测不准就把以前的文字视频删除,其实真正的认知在线是你能同步各种趋势,现象,并结合所有数据,做出的对未来预判。
这些人和事都是我实实在在经历过来的,他们的每一条微博公众号我都读过,也并不是模棱两可的中庸之言,但我的敏感度并没有让我做出少数人该做出的决定,所以当时我的认知也并不在线。
我很喜欢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时常看到各种群体行为,但是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就像直播间的氛围渲染:买它,你就会无脑跟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所以独处和深度思考才显得可贵,从本质上去发现和挖掘才是我们拉开与它人差距的方法。
你认为对的,就去坚持,不要听外界的声音。
你认为值得的,就去付出,不要在意得失。
你认为消耗你的,就远离,不要管他是否光鲜。
而你认为能加持你的,就好好把握,让它把你带向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