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江影月
01.
昨天在去接孩子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情。
孩子和她的表姐一起上钢琴课。我和她表姐后下的楼,孩子先跑下去了。她的表姐对我说:“你们家悦悦肯定跟我姥姥告状去了。”
我奇怪:“为什么呀?”。
她对我说,“悦悦说我骂他,但我真的没骂。”
说完就撅起了嘴,我一看,就没说话了。
这两个孩子同岁,今年都上一年级,正处在不见面的时候想彼此,见了面就掐的那种。
等我们下去后,悦悦果然告状了,我气不打一处来,好家伙,我这正忙着给你们降火呢,你倒好!怕什么来什么!
她姥姥问:“姐姐是不是骂你了?骂你的话我问她,让她给你道歉。”
她表姐急着辩解:“我根本没有骂她,她就冤枉我。”
我忙跟她表姐和姥姥说,这是我家悦悦没听到,姐姐没错。
之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02.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父母肯定都做和事佬。说自己孩子的不是,不会说别人孩犯了错。况且我们两家还存在亲戚关系。
回到家我仔细的问了一下悦悦,她把前后经过跟我说了一下,并再次强调姐姐确实是骂她了,不光骂她,还有别人。悦悦还说,这不是她第一次骂自己,以前就骂过。
我对她说,“她骂没骂我们都不知道,即使她骂了,你也不要管她,你知道这不是好的行为,你不会骂别人就行了。”
我不能约束别人孩子的行为,但是我可以约束我自己孩子的行为,我作为家长我只能这么做,更何况那个还是自己的亲戚。
但悦悦委屈掉下眼泪说:“那为什么每次我做错事就要承认错误,她做错事从来不承认错误,我没有冤枉她。”
03.
这件事具体是怎么样的我们都不知道,因为当时并没有第三者在,也没有证据证明,到底是哪个孩子说了谎话。我不可能就站在自己的角度,偏袒自己的孩子。
但唯一我可以知道的,以前确实有过这样的经历,她的表姐每次犯了错误,就是不承认,而且把责任都推到其他人的身上。
回家后我也在想,我们这样教育孩子到底对不对?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忍气吞声,究竟可不可以,对他以后的生活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04.
最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书上也提出,如果这样的孩子,老是在不被人肯定,总是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下长大,骨子里面会产生自卑的情绪,觉得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不符合别人的期望的,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这种面具下面是隐忍的愤怒和无力感的焦虑,这样的人和我觉得很多人都很熟悉。包括我自己,所以我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以后养成这样的性格。
但是这样的现实由不得我去面对:
这两个孩子同一年出生。从出生起,就在我们家庭中,形成这样一个被比较的范围。可想而知以后,学习工作生活都会被别人不自觉的进行比较。他们现在一起学习,就已经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了,是不是我每一次都得委屈自己的孩子去迁就别人的孩子?
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从小就被我们催眠,植入大人的信息系统和价值观:你就没有别的孩子好,你在犯错误的时候就必须要道歉,而别人的孩子犯错误可以不道歉。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逻辑。
成年人的世界不像小孩子那般单纯,我们要照顾别人的情绪,我们要照顾亲戚的感受,但是谁来照顾我们的感受?这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虽然我们都觉得他不对,虽然我们都觉得他不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
05.
我也不知道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出于有朝一日不想在公众场合看到他被人指责:这孩子真没家教,这孩子家长怎么管小孩子呢?
我们的社会都有这样那样的审判方式,这种审判不仅会碾压别人,还经常碾压自己。这样做究竟是自己不想承担这个责任,还是真的不想让孩子成为被别人指责的人呢?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种我们内心不齿的,没有家教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某种意义上,某种方面,过得更滋润。
因为他们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只需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因为只要追求,他们就能拥有,因为其他孩子的家长已经教育过自己的孩子,不想跟别人抢,不能跟别人争,不能跟别人产生矛盾。
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很无助。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爱哭的孩子有奶喝。
文/林江影月
雪梅读写交流群
高中英语教师一枚,忙里偷闲写文,翻译,虽不能做个美美的文艺青年,但也能在自留地尽情抒发自己的观点,还能在课余带几个亲戚朋友的孩子,实现许多老师都想做的从小学到高中带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孩子,相对来说知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