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电台听了朱德庸的一篇文章《我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忍不住眼睛一热。我在想,如果可以,我想回去小时候,跟小时候的自己做朋友,抱抱她,不离不弃。
在我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我父亲就去世了,那时家家都过得很拮据,单薄的母亲又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实在太辛苦,小姨心疼,于是托人给母亲介绍了一户人家。我跟姐姐留在了奶奶家,哥哥去了小姨家。那时的我还不懂大人们的这些事,只知道,母亲去别的地方了。
小时候的我很调皮,是个孩子王,会跑到学校教室玩儿火,跟小伙伴一起抽麦穗,偷掰别人家的玉米。
有时邻居叔叔婶婶会问我,想你妈妈吗?
我说,想。然后就一溜烟儿的跟小伙伴又跑着玩去了。那时没想那么多,也不懂邻居叔叔阿姨眼里的怜悯和同情。
直到有天夜里,我哭着醒来,奶奶问,怎么哭起来啦?
我说,我想我妈了。然后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到母亲来接我了。
后来我真的被我妈接走了,然后第一次见到继父,母亲让我叫他“爸”。然后我乖乖的叫了,他笑着给了我一把糖,我记得那糖真的很甜,是我很久很久没尝过的味道。
他牵着我的小手去邻居家串门,又有小零食吃,看着大人说说笑笑,说的什么,我也不懂,只觉陌生却很欣喜。
时间在每天每天早晨的鸡鸣声中不紧不慢的过着,然而陌生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熟悉,却变成了熟悉的陌生。欣喜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被孤单和忧伤冲刷的越来越淡了。
母亲和继父都很能吃苦,日子过得也还不错,来到这以后,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但是继父的脾气却越来越大,感觉母亲也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因为继父在骂我的时候,她却沉默着。
还是会跟村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只有在他们愿意开心的情况下,那时的我并不懂为什么,调皮霸道的我变得胆怯,眼巴巴的,渴望着,想跟他们一起玩耍。
那时的我还不懂得“孤单”,只是觉得闷闷不乐,没有人真心的跟我玩。
他们似乎都比我要早熟,他们对于我的家庭组成,似乎比我还了解。有时去小伙伴家玩,大人会微笑的问我,你爸对你好吗?会不会打你啊?你怕他吗?我乖乖的一一回答,他们会婉转着“哦哦”,很满意的样子。我就很开心,我以为那样他们就是喜欢我。
上学后我迷恋上了读书,学习成绩自然也好,老师很喜欢我。这时身边的同学有的人就开始阴阳怪气的说,人家是老师的大红人,哪能跟她比啊,什么的,有意无意的疏远。大人们教训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好好跟我学学,可是嘴上的夸奖抵不住眼里的轻蔑和瞧不起,我知道的,因为我已开始感觉孤单和偶尔的难过。
渐渐的我明白了母亲,她不是不爱我,她的坚强,乐观和隐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感谢母亲,感谢那时的自己和成长在每一个阶段的自己,我没有被流言所中伤,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我学会了和孤单相处,我依然爱着生活,爱着爱我的和我爱的一切。
所以,我想回到小时候,和那个闷闷不乐以及孤单的自己做做朋友,陪陪她,抱抱她,告诉她,你——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