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小船为啥说翻就翻?

千年修得同船渡

最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在网络上大热,寓意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比如:

乘坐在友谊之船的两个好朋友,一个人突然瘦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乘坐在友谊之船的两个好朋友,有一个突然脱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乘坐在友谊之船的两个好朋友合影,只给自己P图————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喂,去校门口帮我拿个快递”“我不在学校啊”————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萌萌的漫画让人觉得可爱有趣,同时也呼应出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人从中找到共鸣,难怪会迅速走红。

图片来自网络

话说有一天,在微信上溜达,发现有个群透出火药味,扒拉了留言记录,看到起因是群主转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大同市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一分,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死亡,年龄26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据悉此女是在市场买猪羊肉回家炖骨头吃后发觉呕吐头晕送院,中央1套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鱼肉,猪肉,特别是猪肉,鱼,羊肉,因山西地区已有121个养殖场已感染。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最好群发。

群主的初衷不得而知,可能是觉得“提醒一下总是好的”,随手就转发了。一般不相信的人会不予理会,但伙伴A却“挺身而出”,揭发这不过是一条拙劣的谣言:

“智商啊!智商!SB250病毒啊!难道就没人看懂,这就是个讽刺不动脑乱转发的?真服了!”

伙伴B闻听此言,感觉刺耳,于是回复说:

“我们看见了然后嘿嘿一笑转发了。你看见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智商高,我们伤不起呀!”

伙伴A继续回应:

“伤不起就闭嘴!你以为每个人都会知道这是个骗局吗?谣言惑众,有人信以为真了怎么办?谣言止于智者,不“止”,还嘿嘿一笑转发,还有脸了?”

可想而知,接下来形势进一步升级,A出言不逊,连“鲜廉寡耻,善恶不分,助纣为虐”这样的词都跑出来了,最后被群主清出了群,这事儿才算平息。

本来是很好的机会,大家可以透过讨论认识到如何辨别“谣言”,如何避免成为谣言的受害者以及传播者,然而因为情绪上的对立,导致关于“真相”的讨论,变成了对于“人品”的攻击,不但双方没有从中获得成长,还各自心里堵了一把,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那究竟是什么让友谊变得如此脆弱,一言不合,就一拍两散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

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是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ABC理论模式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产生的愤怒、沮丧、受伤情绪,并不直接源于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源于我们对对方所言所行的解释和评价,背后隐藏的是一些由来已久的限制性、非理性信念。

埃利斯在ABC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当困扰发生时,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因不合理信念而产生的情绪。具体来说,不合理信念包括三个主要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

过分概括的评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

糟糕至极的结果:这种观念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带来非常可怕和糟糕的后果。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孩子小时候拿别人东西,长大了会成为小偷。”这些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事情发展是动态的,影响因素很多,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既然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信念所引起的,埃利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陷入情绪困扰时,需反观自己,看看是什么样的认知和观念导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

正如一本书所言---“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当我们内心强大时,就不会被外在的人和事左右,内心越和谐,越能与世界安然共处。


说完心理学,再来谈谈如何从灵性的角度来看这件事。

灵性法则之一:外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投射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内在世界的投影。内在的冲突,会影响到外在的健康、财务和关系。借着察看内在是毁灭性的、冲动的、反复的低意识状态,还是建设性的、有创造力的、吉祥的高意识状态,检视对于健康、财务和关系我们采取了怎样的立场,并在现实中创造出怎样的呈现,可以帮助我们更有自知之明。

比如,内在有“我不值得被爱”的意识,就会在外在世界经验到很多的“不被爱”,哪怕遇到真心相待的人,也会用怀疑和恐惧赶跑对方。

外在世界显化了我们的意识立场。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怨天尤人,而能更大程度上承担起生命的责任。

灵性法则之二:挑战与应对

生而为人,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所谓伟大的人,就是在面对挑战时,能够采用超凡方式应对的人。具体到你我,是逃避,还是压抑,是消极抗拒,还是积极应对,也将最终定义我们的生活。

勇敢不是从来都不知道害怕,而是哪怕心有恐惧,也能够迎上去勇于面对。

当对方抛来挑战,是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自此相忘于江湖,还是隐忍不发,暗中疏离,抑或觉察到情绪并反观内在,借机成长,不论是哪种选择,都与对错无关,只是应对方式的不同而已。

灵性法则之三:看到即自由。

在我们内在有很多“情绪触发按钮”,一旦对方的言行有意无意地碰触到,就会引起情绪反应。这些触发按钮,是成长过程中累积的未被面对和释放的“负荷”。我们携带着累生累世的重负行走人间,若没有外境的刺激,很难有更多的觉知和成长。痛苦是敲门砖,提醒我们面对那些还没有完成的功课。

当我们以内在的诚信看到内在真实的样子,接纳自己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时候,如同天气变化一样,有时有爱,有时感觉不到爱,了解到没有一秒钟,一件事,我们不是在为自己活,因这是自我的天性时,我们方能放下受害者的姿态,对自己的生命全力以赴。

看到,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下次不妨对自己说:“谢谢你,是的,我看到了!”


“被别人理解的唯一可能,是去理解你自己。”当我们足够自尊自爱,心理强大时,不会轻易受别人的影响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同时,借由对自我不断深入的探索,既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也能趋近对方的内心。

归根结底,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不管好与坏,常常是自己的投射。你欣赏到对方的美好,是因你内在也有如此的美好。你看别人不顺眼的地方,也许恰恰是无法接受自己的部分。

看一看那张你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令自己快乐的清单,是否都跟自己希望被爱、被接受和被尊重的需求有关呢?他们都是你自己的需求,只是你不切实际地希望别人去理解和满足,而真相是其他的人是不可能满足你的。

与其浪费能量去期待别人变得不同,不如改变自己。从给自己更多的尊重和欣赏开始吧!当你真正欣赏和接受自己,别人对你的反应就不足以影响到你!你不需那么仰赖别人对你的顺应来肯定你自己,也不会总在无意识地渴望别人的认同、接受和爱!

你内在将会产生一种力量,停止这种自我斗争,你意识到受了伤的自我作出的报复其实是幼稚和可笑的,了解到这一点能让你如释重负。

拜伦凯蒂在《一念之转》中说,“若我有祈祷文,它将会是:神啊!请赦免我对爱、肯定或赞赏的渴望,阿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珍惜别人的关注,同时也注意别被对方的评价所累。保持独立的思考,追求心灵的成长,是处乱不惊的法宝。

拥抱生活,就去拥抱生活的全部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google 这是一个普通段落。 Foo Foo 这是另一个普通段落。
    tfans2017阅读 2,900评论 0 0
  • 海棠建社贤才聚, 曲赋诗歌天下名。 国粹传承无杂念, 文明建设有真情。 新人新作新求索, 雅士雅言雅点评。 初进七...
    艾思阅读 4,086评论 12 11
  • 2016年10月29日,跟随大姨一家来到青城后山脚,作为年轻人的表姐和我立志要登上山顶,待我一一道来这上山与下山的...
    花花Lee阅读 3,321评论 0 0
  • 新虎日精进425(4.25): 1.上课4小时 2.英语角2小时 3.跑步10圈+各种练习1.5小时 4.弹吉他1...
    新虎NewTiger阅读 1,21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