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哟……
你说你说我们要不要在一起
柔情的日子里
生活的不费力气
傻傻看你
只要和你在一起
节选 | 范晓萱《我要我们在一起》
这首歌是我少女时代非常爱听的一首滚动播放曲目。
昨天,朋友从远方给我电话,聊起最近令ta非常纠结的一个事情——感情问题。
听ta说完大致的(爱恨情怕)过程,我让ta拿出纸笔,梳理那些或美好或不美好的情感背后,是深层次地满足了自己内在的什么需要,而产生或美好或不美好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理逻辑,它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目的是为了与父母亲近。
而易导致与父母疏远的特质,会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
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心理逻辑,获得自由。
透过这位朋友的描述,以及我让ta做的练习,让ta逐步体会那些或美好或不美好的情感,背后都是因为满足了深层次的需要。(欣赏、支持、联结、价值等)
而最值得需要关注的是“欣赏”。
无论在这位朋友的工作、情感、人际关系,包括对自我的感觉,如果可以获得欣赏将会产生无穷大的力量。
过程中,我也留意到对方在提起小时候和妈妈、爸爸发生的一些事件,哭得非常伤心,可以感受到就像当时的那个女孩一样,多么渴望爸爸的爱,妈妈的爱。
所以,就形成了一套“凭什么”的逻辑。
这套逻辑,会给自己的工作创造很多成效,会非常地努力。
可是,也会产生很多自我的困扰。
因为“凭什么”背后是一份对“真正意义上的爱”深深地渴望。
对于我这位朋友来说,爱=欣赏,没有欣赏等于没有爱。
很多时候,
我们说我们爱一个人,
是真的爱这个人,
还是爱这个人满足我们内在需要的那份感觉。
之后,我引导朋友去看到这份情感背后是“需要”,还是真正的喜欢对方。
没人可以给我们选择的答案,而我们可以透过梳理来清晰自己。
这个案例,加上最近针对不同案主的事件,让我对每个人自有的心理逻辑更加清晰。
我这位朋友就是因为“欣赏”的需要,工作中如果有欣赏,就如ta说的获得的那些荣耀,ta会更加努力工作,就像被点燃了一样。
同样,情感中对方非常欣赏ta,也让ta体会那种被点燃的感觉。
最后,我问ta:“假如有一天对方不欣赏你了,你还那么喜欢ta吗?或者还会有那么好的感觉吗?”
我的这位朋友被我问住了,ta回答我很可能不会。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区分不清楚,我们是因为“爱”还是“需要”。
而“需要”会带来很多的“期待”,期待是对关系最大的伤害。
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原生家庭未被满足的情感需要,心理学叫情感创伤,进入我们的亲密关系。
很多时候,当我们并不了解自己时,就会无意识无觉察把这份对父母情感需要的期待投射在对方身上。
我的朋友是,ta所描述的对方也是。
痴迷,本质上,是一种没有自我的人对另一个人的执着,这并不是爱。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又重复看了一遍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片子我看了至少有6遍。
而这次看,我深深体会到为什么男主角中的柯蓝,会如此大的吸引力、影响力。
因为他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人,他听从心的指引,无论遇到任何困难的事情,都把手放在胸口说:“ All is well ”。
他说,“心很容易动,我们要让心安定。”
在印度国家,工程师是非常好的职业,他去学习仅仅只是因为喜欢机器,所以他学得很轻松。
而他的两位朋友,却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办法获得好的结果,还非常地辛苦。
一位是因为父亲期待他成为工程师,未来有个好的工作。
明明不喜欢,还强迫自己去做,无论获得什么都有一份深深地空虚。
一位是因为他是全家人改变命运的希望,背负着沉重心理压力的人,不可能展翅翱翔。
一个有自我的人,才有能力感知到他人。
柯蓝最终支持他的两位朋友,一位放弃工程学去做自己喜欢的摄影。一位放下对未来的恐惧,活在当下就好。
这部电影我每次看,每次都会哭,而每次哭的原因却不同。
它就像我们许多人,人生的缩影。
找到自我的人无疑是幸福的,而找到自我的过程无疑是非常痛苦的。
故事中,这段爱情故事虽然不是核心内容,但是也非常出彩地告诉观众真爱是什么。
并不是你对我做了什么,而是你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去过自己的人生。
我爱的是那个,诚实对待自己的人。
记得有个片段,朋友的父亲紧急入院,他陪着守夜而第二天有考试,他说:“考试有很多,而父亲只有一个。”
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时候,我们在意事情比在意人更多,那是因为我们的恐惧占据了我们的心太多。
“对我好”,真的不是你选择的理由。
彼此真正看到对方,而不是对方替自己做了什么,爱才能真正的发生。
最好的关系,是两个彼此独立地人站在一起,相互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