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棋的起源,战国时期文献《世本作篇》中有“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这是关于围棋起源最早的说法之一。这个广为流传的“尧造围棋,教子丹朱”原出自东晋张华《博物志》,其原本已轶。现存比较全面的表述应该是:“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是围棋由尧舜发明。”尧舜发明围棋的说法在棋界被广泛认可。其中包括日本围棋四大家均认可“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来。”
关于帝尧,《史记》记载“帝尧都成阳”,即今山东菏泽境内。《水经注》载“雷泽东南十余里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为尧母庆都陵”。“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谷林即位于今菏泽市鄄城县。据说谷林尧陵千年沧桑,墓冢尚存,因此菏泽乃“伏羲桑梓,尧舜故里”。
舜帝(约前2287-约前2067),原籍冀州。孟子认为“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即今日山东诸城附近。与尧帝同一时代。舜早期在山东活动,耕于历山。有“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的说法。舜孝令帝尧闻之感动,并把帝位禅让给舜。尧舜共同发明围棋的说法尽管缺乏考古学的证据,但是已经被广泛接受。因此,可以说齐鲁大地就是围棋的发源地。扬雄《方言》专门指出“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左丘明(前502-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他所撰的《左传》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最早关于围棋的文字记载就出现在这部史书中。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太叔文子闻之,曰:“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这里的襄公指鲁襄公,襄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太叔文子本名姬仪,也是卫国人。太叔文子所闻之事是指卫国发生的一件历史事件。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卫国的卫献公在位之时专横,大臣宁殖等发动宫廷政变,并立殇公为君,宁殖的儿子宁喜做了左相。卫献公出逃至齐国。后来卫献公从邢国的首都夷仪派人,向宁喜谈复国的事情,宁喜居然同意了。
太叔文子听闻后发出上述感慨。“现在宁子看待国君还不如下棋,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守住自己的角地。何况在立君的大事上而摇摆不定呢?必定不能免于灾祸了。九代相传的卿族,将因此被灭亡,可悲啊!”
虽然此段史料讲述的是关于卫国的事情。但是记录这件事情的人是鲁国的史臣。而且两国来往频繁。这说明当时围棋在鲁国和卫国已经很流行了。另外此段有两处版本差异:一处是“太叔文子”和“大叔文子”之差别。另一处是“举棋不定不胜其隅”和“举棋不定不胜其耦”的差异。
春秋后期鲁国人孔丘(前551-前479)在《论语 阳货》篇中谈及“博弈”。阳货是鲁国季氏家族的门臣,季氏乃是当时鲁国的权臣。孔子认为阳货是“乱臣贼子”不愿在其手下任职。其中记录阳货对孔子说:“欲成就大事不去把握机遇,这样明智吗?”孔子说:“不明智。”阳货又说:“日月逝矣,岁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此篇前后还有如下名句: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论语》早于左丘明,但是他没有明确提及围棋。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弈”应该就是指围棋。孔子对待“博弈”的态度代表了儒家的观点。他认为“为之,犹贤乎已”。北齐时期的颜之推((531年—约597年),祖籍琅邪临沂人,即今山东临沂。曾在《颜氏家训》中继承并进一步阐释“犹胜饱食终日,兀然端坐耳”和“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但令人耽愦,费丧实多,不可常也”。他还强调“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这与对弈的原则“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相同。
与孔子同时代的文子,曾游学于齐国,并创建齐国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文子作为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曾作《文子》十二篇。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他认为“行一棋不足以见知,弹一弦不足以为悲。”
亚圣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鲁国人。他关于围棋的论述有两个著名的典故。一是弈秋诲二徒的故事。提出“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一人专心致志,认真听取弈秋的教诲。但另外一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想而知,后者很难学会围棋。二是是“不孝有五,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为二”。他认为凡事应该有度。不能沉迷博弈饮酒,而不顾赡养父母。可以看出当时博弈、饮酒之风已经是普遍现象。
北齐的刘昼在《刘子专学》中进一步谈到弈秋:“奕秋,通国之善奕也。当奕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奕道,则不知也。非奕道暴深,情有龙暗,笙滑之也。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时,有鸣鸿过者,夸弧拟之,将发未发之问,问以三五,则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弈秋之弈,穷微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
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他认为“道”即是“气”,与围棋术语“气”有相通的内涵。其《尹文子》一书论述了形名理论和治国之道。尹文认为“以智求者,喻如弈棋,进退取与攻劫放舍,在我者也。”
三国时期王粲(177-217)今山东微山湖两城镇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作《围棋赋序》。因超强的记忆力,有“王粲复局”的围棋典故。他认为“清灵体道,稽谟玄神,围棋是也”。其诗赋才华与曹植并称“曹王”。
晚唐时期的段成式(803-863),邹平人(今属山东滨州市邹平县)。他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曾有围棋诗《观棋》一首:闲对弈楸倾一壶,黄羊枰上几成都。他时谒帝铜池晓,便赌宣城太守无。
从现有史料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是齐鲁大地围棋文化兴盛的时期。关于围棋发祥地的信息大多集中在齐鲁大地。围棋等休闲智力活动一方面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人们能够衣食无忧,方才可能有条件从事对弈活动。《尚书·尧典》上记载:尧派羲仲在东方旸谷观察日出,以确定春分。这说明当时的历法已经确定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桓谭《新论》在谈及古琴时说:“琴长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数。”围棋局之路,三百六十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古琴和围棋这两样中华瑰宝,在这里方面的象征意义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