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推行的几十年已经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因为高考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以说高考是我们整个社会最公平选拔机制,没有之一。虽然他已经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众多的进步,但是我们依然希望他可以更完善,毕竟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者说是命运,息息相关。
前几年热议的高考改革,现在已经实施。从以前的简单文理的分科变为语数外加任选三科,填志愿从以前的先每档选3个学校再选几个专业变成80个专业可以穿插任填。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微调。
过去的文理分科简单粗暴,现在语数外加任选三科,那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搭配。关于分科其实也很好理解,语数外是最基本的学科,语文英语是语言类学科,是知识的载体,数学是现代学科的基础,其他学科都需要这两方面作为基础,然后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延伸。物化生政史地就是这种延伸。物理中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衍生为化学,化学和宏观物理衍生出生物。政治就是人的活动的集合,这包括很多来自对过往历史的总结,也可以来自现在各地人类活动的归纳。过去的分科有他的合理性,但其实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很多规律是想通的,只有遵循学生兴趣,让其自由探索才更有可能掌握学习的真谛。
选专业填志愿一直以来是困扰高考考生和家长的难题。我身边就有一个同学,当时分数可以上一个比较好的二本,当时也不了解就按照分数填志愿,能上就行,因为110%调档比例的要求,档案就被调走,可能还是分数不够最后并没有被学校录取。没办法只能填候补志愿,这个时候剩下来的学校肯定不会是好学校好专业,不过还是勉强上一个差一点二本。这个时候就是差几分产生的巨大区别。现行改革相比于之前还是灵活了很多,至少你的选择变多了。
就像硬币总有两面,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这种变化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现在不分文理科,而是全部按照分数放在一起进行选取。就可能存在一个问题是,今年的物理化学地理比较难,而政治历史生物很简单,结果是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考生很有可能没有选择其他科目的分数高,他就很有可能在这次考试中落榜。而这种公平性就只能希望出题者根据他从业的经验进行合理把控。
同时虽然现在填志愿的数量变多了,但是其根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那就是考生对自己的兴趣依然很模糊。高中时期的课程和大学的专业的分类相差甚远,即使我知道我喜欢化学,难道我就只能去当化学老师,化学还有那么多相关专业,我依然不知道应该怎么选。因此填写专业的时候,更多情况是根据自己的分数由高到低进行学校和专业的填写,哪个收了我就去哪个。
这次改革只是微调,关于高考公平性一直还有很多声音。比如,全国统考为什么不使用全国一张卷,为什么按省区招生,为什么本省招生的名额要多于在外省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加分政策。由此又延伸到重点高中招生,学区房,户籍制,重点初中,重点小学……
那么我还是回到结果来,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很多人的解释是,读了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啊,有了好工作就会有钱,有钱就可以过好日子。这个逻辑看似顺理成章,但忽略了一点这个世界永远是变化的,现在有钱不代表以后有钱,现在能舒服过小日子不代表以后也能过得这么舒服。那是不是说读大学就没用了?这肯定是不对的。我认为,大学对于一个人的作用不是找工作,不是学好一项技能,而是构建我们整个对于世界的最底层的认知。在好的大学,你能够更廉价的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你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被整体拔高。生活的另一面,总是有类似于李嘉诚这样的例子上演,他们小学都没有上,白手起家最后建立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业成功。而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所以人生的竞赛并不只是高考,它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之一,此后我们还会面对其他重大的决定,只有在每一次选择中都全力以赴才可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高考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奋斗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