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72)】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陆澄录【48】

【原文】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看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注释]

① 见在:现时;现在。

②放心:语出《孟子·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丧失本心。

[译文]

陆澄问:“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灵明是知,知发动出来表现为意,意所看到的是物,是这样吗?”

先生答:“这样说也对。”

先生说:“只要经常存养本心,就是学习。过去未来的那些事,想它有什么好处?只不过失落本心而已!”

先生说:“言语没有伦次,也可看出没有存养本心。”

[解读]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这里的“放心”,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放心,是放失了本心,迷失了本心。

这种“放逸之心”可以比喻是“心如平原走马”,大家可以自行体悟这种境况。阳明认为人心跑到过去或者未来都只是放纵了心这匹野马,马要存养在栏中,才能致其力于有意义的地方。这个有意义的地方阳明认为就是“当下的天理”,也就是程颐说的“心要在腔子里”的意思。

这种尤其注重“当下的天理”的特色,正是王阳明心学最大的“务实”的特色,《国际歌》中的歌词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如果换成王阳明来唱,他一定会这样来唱“从来就没有什么过去,也不要靠将来,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当下的良知。”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鬼,不信神,依靠的只有当下的自己内心的良知,这正是儒家那种自强不息自助者天助精神的具体表露。

“说话没有条理,也足以看出是没有存养本心。”这句是王阳明针对人的言谈而谈的,言为心声,说出的话没有次序,没有条理,正是内心没有存养好天理的表现。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一个人说话是否“在理”就可以判断出他(她)的心这匹野马,到底是放逸在田野之外还是存养在栏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