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增长,中国人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二十年前还高不可攀的权贵象征---汽车,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如果把汽车也算作家具,可它不但依然很贵,而且非常重要,还时时让人牵肠挂肚。
原因如下:
1. 虽然随着科技进步,家用汽车的技术日新月异,但价格还保持在小十几万到大几十万之间,要消耗一个家庭很长时间的积蓄。
2. 汽车是交通工具,承载了一家人的性命和财产,不可谓不重要。
3. 汽车是由数万零件组装而成的复杂工业产品,少不了出毛病。有些毛病着实让人闹心,还说不定哪天就把人抛在马路上,甚至有生命危险。
所以,如何才能选中一款价格合适,质量过硬的好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一般老百姓买车的时候都会头大,一方面是国内市场上品牌很多,从自主到合资到纯进口,多达上百种。
另一方面,买车时要考虑的因素也极其繁多。除了外观、价格,还要看油耗、安全性、舒适性、空间,懂点行的甚至要比较发动机、变速箱、悬挂。更烧脑的是,有些指标还是互相冲突的,比如要想动力强,油耗就低不了,要想空间大,操控性就别指望。
买车就是一个平衡各项指标的综合决策过程。
选个车真是比选女婿还难!
好在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了,一辆车到底好不好,大家可以通过上网、问朋友圈获得不少一手信息。
而且现如今还诞生了一个新职业,叫车评人。
正因为大量普通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详细、深入地了解一款车型,车评人正好来帮忙。车评人通过试驾,以制作图文和视频的方式,免费向广大购车者展示了一辆车的方方面面。
外观如何,动力如何,制动如何,乘坐空间和储物空间大小,底盘的滤震效果如何,中控设计如何;再到人机工程设计,油耗水平、四驱性能等等。好,有了网络,有了车评人,是不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选车了?
且慢!
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大学,当时校园风靡DIY组装台式电脑。那时就流行一句话,在中国,想买什么东西,自己先要成为那方面的专家。此言非虚,装一台电脑,要先搞懂众多元件的功能,然后再去采购,而电脑城鱼龙混杂,水相当深,小白一不留心就会着了道,空遗恨。
十几年过去了,我买的东西越来越大,汽车、人身保险、房子。那句话不但没有过时,反而越发经典了。买车何尝不是如此,一方面买方和卖方信息不对称依然是常态,另一方面,不是社会上坏人多,大家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生存之道,不会随便向你倾囊相授。
所以,人丑就要多读书。要想买车不上当,还得靠自己学习知识。
现在市面上每发布一款新车,其外在内在早已被各路车评人扒得一清二楚。但有些看不见的东西,如果不及时了解,可能日后悔之晚矣。更可怕的是,这些东西一般人还不想告诉你。
比如车的保值能力。
恐怕只有换过几次车的老司机才有这个意识,一般刚买车的年轻人正为新车发动机的咆哮而激动,哪管日后价格会不会跳水。
车不是猫猫狗狗,不会伴你一生,开过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就得换车了。一到二手市场或者置换新车的时候,有些车主就傻了。眼瞅着别人的车开了五年十万公里还能卖出六成价,自己的车只跌到三成不到,当初差不多的钱买车,如今差出好几万,惨不忍睹啊!
一辆车保不保值,与它本身的质量、工艺、配置,还有它的品牌价值都是强相关的。
比如某欧系车,这个品牌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秉承着爱买买,不爱滚的大爷精神,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其品牌影响力被迅速边缘化。再加上该系有些车型配置低端,技术老旧,到了二手车市往往被车商往死里压价,甚至压根就不敢收。
再比如某系宇宙强国的车以外观时尚而享誉业内,但由于技术积累有限,品牌定位高不成低不就,经常是买完就跌价,还没到置换的时候就已经气死买主了。
卖这类车之前一定要请120先到场,否则可能突发脑梗,危及性命。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除了可靠且懂行的朋友,谁会告诉你这些呢?至于车评人,就更别指望了,他们又不是车贩子,没时间也没义务去调查二手车市上谁更保值。
但要问他们知不知道,肯定是知道的,混了这么多年车圈,这点事还能不熟?但是知道又怎样,一定要告诉你?
所以买车的时候,自己要多个心眼,先考察考察品牌的保值能力。只要多留心,哪些车保值,哪些不保值,还是能了解一些的。
再就是汽车本身的缺陷。
汽车是工业产品,完美无瑕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设计中的完美也不可能,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缺陷。有些缺陷是工艺或材料不过关造成的,有的则是设计缺陷。
了解软件测试的人都知道缺陷是要分级的,通常分为提示级、一般级、严重级和致命级。汽车的缺陷也是如此。有些车的电子器件如雨刮、空调有问题,甚至还烧机油,这些问题很闹心,但不致命。
有的就不一样,没准就要了命了。
比如某德系品牌高端SUV的进气口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发动机进水,甚至发动机因此而报废。又比如最近某日系品牌主打SUV被曝出刹车失灵,这个问题遍及北美和中国,隐患原因可能来源于其搭载的新一代电控刹车系统。
这还只能算严重缺陷,而致命缺陷则是一旦爆发,就可能会对车内乘员造成致命的伤害。
比如某美系品牌经常传出车前轴断裂的消息。该品牌几乎全系都采用的分体式插销结构的下摆臂,在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脱轴的现象,前部车轮直接脱离车身,后果不堪设想。
再比如去年轰动业内的某著名国产越野车在下坡时不锁档的缺陷。
但你身边的“懂车帝”和车评人一般只会给你详细的谈一谈车的常规性能以及产品力,而车背后隐藏的那一个又一个深深浅浅的坑,他们似乎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其实也不能全赖车评人不把这些缺陷告诉你。虽然以他们的经验、视野和行业资源,还是能知道一些内幕。
一方面有的缺陷对于刚投放市场的新车确实不容易立即发现,要经过众多消费者长时间的检验。车评人也没有条件模拟各种复杂的工况。比如某些德系品牌的车,一般五万公里,或者十万公里后,发动机、变速箱都要大修甚至更换。
这就超出了车评测试的能力范围了。毕竟作为有影响的媒体,不能根据过往的经验就给新车随意贴标签。
另一方面,就有行业潜规则了。
车评人也要吃饭啊。首先,车评人的车从哪里来?总不能每测一款车,就从市面上买一辆吧?如果车评人的车是厂家赞助的媒体试驾车,那么在测评的时候,说话就得留有余地。即使一些明知存在的问题,比如发动机设计缺陷,也不能明说。
否则,没有哪个车企会继续支持这个车评人。车评人被汽车行业拉黑,今后也就没法混了。车评人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有一整个团队的支持,他也必须为全体团队负责。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网络上大紫大红的车评权威们其实也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
他们的话也得过过脑子,甚至要听懂他们的话中话。
干这一行的,都有固定的话术,有时候可能是车评人不敢忤逆背后金主,但出于正义感,还是会隐晦地透露一些真相。
比如评价一款车,“作为一辆城市代步车,它的动力足够了”。你以为这只是一句场面话吗?Too simple!
一般城市的车况是怎样的?当然是经常堵车。这辆车的动力也就在这么低速的状况下足够,可见有多么不足!如果留心观察,一般用这句话来形容的车,多半是排量小之又小,比如1.2T,1.4L等。
开这样的车,就别期望享受动力的澎湃了。
再比如,评价一辆车的底盘采用了“非常成熟的技术”。你以为这是在表扬它吗?
所谓“非常成熟”,就是指十几年前的老技术,都十几年了,能不成熟吗?汽车像手机一样,也是高科技产品,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安全性、稳定性越来越好,所以一般消费者买新不买旧。要是听不懂这句话,一拍脑袋可能就买了辆新壳包旧货的“拉皮车”。
类似的黑话还有很多,只要多上网查相关资料,就能知晓一些。
车评人不能指望,那老司机们呢?
他们很多人虽然开了一辈子的车,可能只开过某几个品牌,而且根据个人财力,他们可能长期开某一价位的车。所以个人经历限制了他们的经验,不一定对你有帮助。比如出租车司机,长期开捷达、伊兰特,你让他说保时捷好不好,他也说不上来。
所以买车人在出手前还是应该做好必要的功课,至少要懂一些基本原理,比如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有什么区别。
否则某德系品牌曝出车辆减配,独悬改非独的时候,你就应该马上反应过来:这不但是以次充好的卑劣行径,而且贸然改动还隐藏着机械故障的风险。果不其然,这一批次的车辆就事故频发。
还是那句话,关键是自己要做有心人,多留意,多调查,多观察,就能少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