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想聊聊自我驱动力?不是我想找到自己的驱动力,是想透过找到我自己驱动力的方式,可以找到孩子的驱动力是什么,从而可以让孩子不gao油自转。有的家长也戏称为把孩子这颗卫星送入其轨道。
说到驱动力,不得不说丹尼尔•平克,他的名字对于盎然伙伴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在互动话题中提到过他的畅销书《全新思维》,书中提到未来需要的6种高感性能力,分别是,讲故事的能力、设计感、意义感、同理心、会玩,还要会整合。或者,对于他的熟悉,还要追溯到2009年他在TED关于人类动机的演讲。今天结合他的演讲和他的另一本书《驱动力》说说如何找到咱们中学生孩子的驱动力。
传统家庭教育中,如何激发孩子的驱动力?奖罚分明是个好方法。家长和孩子约定玩游戏的具体时间长度。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主动关闭电脑,下次玩的时候就可以多玩10分钟;如果显示屏在允许的时间范围以外还在不停闪烁,小人儿还跑来跑去,孩子遭遇的一般是家长的提醒、唠叨、甚至是呵斥。下次玩的时候甚至要减少10分钟。作为家长,你用过类似这样的奖罚方法吗?这样的方法似乎有一个前提,孩子是不自觉的、不自律的,所以才需要家长要么给出外部的奖励,要么给出外部的惩罚。
据某心理学家(外国人的名字总是很长,记不住。)的实验,这样奖罚的方法仅适合于进行机械、简单、重复的工作,并且仅在短期内有效。面对孩子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独立个体,还得盖上一个永久的红章,这样的方法显然就不够用了。问问上面的家长,用那样奖罚的方法,你家的孩子爱上学习了吗?
奖罚方法不管用,该怎么办呢?丹尼尔•平克提出了第三种驱动力这样一个概念。他说第一种驱动力就是生物性驱动,比如饿了想吃东西,困了想找睡觉的地方。第二种驱动力是来自外在的驱动力,如上面案例中通过增加或减少玩游戏的时间来奖罚孩子是否遵守约定,有些盎然群友喜欢我布置作业,其实也是外在驱动力在发挥作用。第三种驱动力就是来自内在的驱动力。据他研究,来自内在的驱动力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不论国籍、民族、年龄、性别、学历、收入......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把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愿望。
为什么有的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发挥作用明显,有的孩子似乎没有内在驱动力?取决于内在驱动力是否被环境触发。每个孩子都是一款优质app,父母以及孩子所处的其它环境就是手机。手机这个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导致app的使用体验完全不同。人家的手机速度快显得这个app就好,手机反应慢也就使得这个app减分不少。
家长如何创造让孩子的内驱力触发的环境呢?自主、专精和目标。
自主是指有选择的自由,孩子可以自主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需要谁的帮助?更多的自主就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据说谷歌公司安排员工利用工作时间的20%做自己想做的、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每年一半以上的新产品都是在这20%的时间内产生的,谷歌翻译、谷歌邮箱好像都是20%时间段内的产品。给孩子一个他可以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吧,让他的创造力有生长的机会。
专精从创造心流开始。所谓的心流就是全身心融入的那种感觉,那时似乎时间都停止了。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玩网络游戏。打网游最美妙的就是玩那种难度与自己现阶段游戏水平相当的游戏时既紧张又兴奋的时刻。也就是俗语说的跳一跳可以够得着。如何激发心流体验呢?除了要找到难度适当的对象学习之外,还要把学习变成玩乐,考试就是闯关,英语单词就是小怪。玩乐能力也是高感性能力中的一种,现在的孩子们不缺这种能力,家长缺。
此外,还要制定正确的目标。所有的目标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目标,有大房子、好汽车、更多收入......据说如果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并不能让人获得更持久、有力的内在驱动力。另一种目标是与精神相关的,让自己更成长、那些超越个人简单利益的、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据说这种目标可以持续触发人的内在驱动力。
上面唠叨的这些思路、方法、视频、书籍......值得你试试,今天总结这些内容时候,我也在继续调整“调教”宇小哥的模式。从总结中我自己就有了新的收获,希望你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