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70后,关于“香港”这两个字的记忆,要追朔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记得那是1983年,村里的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开始买电视机了,对于这个新鲜玩意,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充满了好奇。我家后院的老张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机的,每到晚上,他家就像一个电影院,好多同村的人都来看电视,小院被挤得水泄不通,每到深夜,主人们要睡觉了,大家也不愿意走,隐隐约约记得83年的第一届春晚我就是在他家看的。
看到我们天天去后院看电视,我爸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就暗下决心也买一台。有一天,我和姐姐放学回到家,就看到我爸把电视买回来了,在屋子里安装调试,那是一台友谊牌的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表面是银灰色的,屏幕有点凸起,上面还有两根天线,屏幕的右侧有两个旋钮,一个是调台的,一个是调音量的。看到电视,我俩当时高兴得直蹦高,直喊:“太好了,太好了,咱家有电视了!”不记得我爸当时是什么样的表情,我想一定是满脸的自豪与幸福。
十分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们看的是香港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就是在那一刻,香港两个字开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从此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我们俩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开始了我们的追剧生涯。《霍元甲》让我们这些孩子们知道了迷踪拳、精武馆,霍元甲、陈真、赵倩男和龙海生。土墙围砌的校园里,男生们都开始学着电视里的样子练起了“迷踪拳”,我们女孩子就在旁边用蹩脚的粤语唱起了《万里长城永不倒》,也是在那时,我知道了“东亚病夫”这个字眼,让我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点历史。
继《霍元甲》之后,《射雕英雄传》的播出又掀起了一股武侠热,里面憨厚老实的郭靖、活泼可爱的黄蓉、长相骇人的梅超风、逗人发笑的老顽童,这些经典人物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一半记忆。即便长大以后,重温这部电视剧,看到里面漏洞百出的穿帮镜头,仍然无法撼动他们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直到后来,听说了翁美玲去世的消息,我都一直有一种黄蓉为靖哥哥自杀了的错觉。
还有当年万人空巷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许文强,温柔漂亮的冯程程,成了当时俊男靓女的代表人物,还有许文强的白围脖、歪戴的礼帽、小手指上黑色的指套,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争相模仿。记得我们乡里开运动会,我在运动场外捡到了半张报纸,从未看过报纸的我,在上面看到了一个标题《莫把文哥当英雄》,印象中里面分析了许文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以及他身上有很多负面的东西,让青少年不要去模仿和学习。可见,当时许文强这个人物在当时年轻人的心目中是何等的崇拜。
当然这些都是古装剧,我们从剧中无法看到香港的外貌,直到后来在《警花出更》、《流氓大亨》、《法网柔情》等现代剧,才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香港大街小巷的影子,尖沙咀、旺角、铜锣湾等名字才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那时候关心的只有剧情,背景往往是被忽略的,所以在黑白电视里,对于香港的印象是模糊的,虚幻的。回想一下那些年在黑白电视里看过的香港电视连续剧数不胜数,有的几乎已经记不得名字了,但是那些经典的武侠片、警匪片始终成为了我后来观影的一个标准,无可取代。
虽然,我是没有去过香港的,但想想这样也好,假如我走在香港的高楼大厦间和街头巷尾处,不能与武侠剧中的各派掌门过上几招,不去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