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被“冰花男孩”刷屏了,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有的说“孩子,你吃过的苦会照亮你未来的路”,也有的说“寒门再难出贵子,贫穷限制了孩子未来的创造力”等等。当然,目前这件事的结果是温暖的,尽管是由于曝光效应,但是社会各界的积极帮扶,无疑让这些寒冬里的贫穷的孩子们看到了人间的大爱。但我最感动的,是孩子和他的父亲的人生态度:父亲说,“我不希望因为这事让他觉得可以不劳而获,还是要脚踏实地”,“冰花男孩”王福满也说“上学冷,但不辛苦。”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部老电影《小鞋子》。这是一部关于贫穷的电影。贫穷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透过贫穷,却能看到人性的光辉。1997年伊朗的导演兼编剧马基德·马基迪拍摄的《小鞋子》(还有一个译名叫《天堂的孩子》),这部电影获得了第23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电影奖”,第11届国际电影节“最佳观众电影奖”,以及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没有大场面,也没有大制作,但是却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
画面一开始就是在补鞋子,妹妹的鞋子坏了,哥哥阿里去补鞋,然后买菜,买菜时捡最便宜的土豆,鞋子在一个黑袋子装着放在外面,却被收垃圾的人收走了,当我看到这里时就开始揪心,穷人家,丢一件东西都是莫大的损失啊。阿里在蔬菜店翻找,却又碰洒了人家的蔬菜,被赶了出去。
回到家,影片接着展示了一家人生活的画面:一个很简陋的房间,妈妈生病在床,爸爸在替别人做工,妈妈叫妹妹给爸爸倒茶,爸爸为别人工作,把大块的糖杂碎成小块,尽管他守着一大堆糖,但是喝茶需要加的糖却仍然从自己家取用,人性的美好,在生活的点滴中展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怎么会不善良呢?
阿里偷偷的和妹妹商量,先不要告诉爸爸妈妈,他把自己的球鞋给妹妹穿,就这样交替着上学。妹妹上完学,把鞋子给他,他接着去上学。尽管妹妹不情愿,但是他们都知道家里没有钱了,连交房租的钱都已经一拖再拖了。于是,在家与学校之间的那个小巷子里,两个孩子开始日复一日的换鞋,妹妹放学就开始往家跑,阿里迅速的跑去上学,结果总是迟到,被校长一次又一次的训斥。
期间,妹妹发现了同学中有一个穿着和她一模一样的鞋的女孩,可是当他和哥哥准备去问鞋的来历时,发现小女孩的盲人父亲以及又矮有旧的房子时,两个人默默地走开了;阿里为了得到学校五千米跑步比赛的三等奖奖品——一双运动鞋给妹妹,原本内向的他鼓起勇气找体育老师,请求让他参加比赛,他拼尽全力去争取去冲刺,就为了第三名,然而却一不小心得了冠军,看着那双第三名的崭新的运动鞋,阿里委屈的哭了——是啊,他不稀罕冠军,他只是想得到第三名,给妹妹一双新鞋子而已......
结尾的镜头,阿里失望的回到家,妹妹看到他的神态,默默地回了屋,阿里的鞋子已经彻底破烂了,他把脚放进水池,脚上摸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水泡,一群小鱼游过来,似乎在给他轻轻的安慰;而作为观众,最大的安慰是,爸爸的车筐里的两双新鞋子......
影片中更多地镜头是孩子眼中的鞋子,以及兄妹俩不停的奔跑的画面,仿佛鞋子是他们的整个世界。而作为观众,影片让人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纯真、善良和积极,发自内心的感动、赞扬和鼓励,而不是对两位小主人公的怜悯与同情。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扣人心悬,一双小鞋子,却体现了孩子最纯真的善良的童心。
尽管现在,贫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它毕竟还存在着,媒体报道的4000万贫困儿童,“冰花男孩”只是一个缩影。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像“冰花男孩”那样受到曝光效应的关注,而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但是我相信,只要心存希望,他们的童年依旧美好。借用冰心赠葛洛的一首诗中所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希望那些身处贫困的孩子们能像《小鞋子》里面的阿里和妹妹一样,怀着善良和勇敢,走过荆棘,以爱的名义努力奔跑,依然对世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