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了这本书,解决了自己的很多问题,也为自己的育儿之路指明了方向。
特意梳理了对自己有很大启发的关键点,共勉成为更好的父母和自己。
我们做父母的不想让孩子再经历和我们一样的痛苦,但孩子们对我们的人生经验往往不屑一顾,于是就这样一代一代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就像那不断涌来的波浪。
迷茫、失误、痛苦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每个人都要通过这些经历来获得成长。
心理学不仅仅是要学习理论还必须不断付诸实践。
实际上,我们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与有效指导。
自立的三个条件
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的孩子认为,只要一遇到麻烦,别人就必须为自己解决一切困难,自己必须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关注,哪怕做坏事也要想办法得到。
即使孩子不爱学习、无法取得好成绩,那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痛苦,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不好好学习的后果。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对于作为孩子个体课题的学习,我建议父母最好不要横加干涉。
如果孩子成绩好的话,父母的干涉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也许还不明显,问题在于无法取得能够令父母和自己满意的成绩的时候,这种时候,有些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有些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及格的孩子就会放弃学习。
批评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
孩子之所以怎么批评都无所改变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被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批评确实见效比较快,孩子一旦被批评会暂时停止问题行为,这仅仅是因为害怕父母。
公交车中需保持安静这件事,如果孩子不懂,父母可以耐心解释,不必批评。为什么要批评孩子,因为父母认为和孩子解释他们也听不懂,这意味着父母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
孩子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情。寻求批评其实往往是为了寻求关注。
如果总是被表扬的话,则会成为一个不被表扬就不好好做的孩子。
孩子们应该知道,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劝。
“你还有没有什么能做的呢?“
一旦成为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努力地孩子就麻烦了。孩子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的。
有时候明明没有收到孩子的求助,父母就对孩子的课题指手画脚,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了问题,孩子往往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
父母们常说“都是为了你好才说这些”,但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借着爱的名义来支配孩子。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只能由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有孩子的目标。学习很好但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尖子生也不可取。
孩子需要的是“生活地勇气”。他们必须去面对一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问题。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跟理想有差距,但这个孩子是我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人。
父母能做的是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希望孩子不是为父母而是为他自己活着。
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勇气。孩子迟早会离开父母而独立。
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随时能够调整目标方向。
只有那些认为孩子与自己不平等的人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教训孩子。
虽然这个孩子现在和我生活在一起,但终有一天她会独立并离开我。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一定要努力地友好相处,这就是尊重孩子。
看到孩子高烧不退无精打采的时候,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恢复平日里生龙活虎地惹父母头疼的样子。
一旦孩子恢复元气,父母就又完全忘了当初孩子生病时自己的心情了。希望父母们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希望或理想强加给孩子,要学着发现这个小生命本身的可贵。
学习成绩好或者考试顺利之类的事情也许很重要,但在这个随时可能发生灾难的时代,孩子每天平安无事地活着不就已经很可贵了吗?
无论孩子做什么说什么,父母都能够泰然处之。
一定要尊重孩子。每天平安无事地活着就很可贵。
为什么要表扬孩子呢?这是因为没有平等看待孩子与大人。
如果孩子能够从保持安静中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那也就不会再做一些令大人头疼的事了。如果能够拥有贡献感,孩子也就不会再盲目地渴望获得表扬了。
告诉孩子“谢谢你这么安静。”
努力做到即使得不到表扬也好好做。
父母有必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父母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根本不可能时时事事盯着孩子。
孩子的成功是他们自己努力地结果。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着。
即使是父母也无法为孩子的人生负责。
没有必要时时盯着孩子。
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即使父母也不肯能完全了解孩子。
父母可以有不了解孩子的地方。
大多数父母在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的现实面前都会束手无策。被夜里哭闹不休的孩子吵得不得安眠,对总是顶嘴、爱叛逆的孩子着急发火、厉声斥责,甚至有的父母打着教育的名义打骂孩子。
如果有虐待孩子的父母,世人都会对其严加声讨,但却不知道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很多人都根据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方式和一些模糊不清的知识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这就等同于小时候接受过手术治疗的人,长大以后自以为接受过手术就可以给别人做手术了。
没有坏父母,只有笨父母,因为只是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
仅仅是爱孩子还远远不够。
努力学习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一开始父母必须教给孩子如何好好用语言来表达诉求。
体罚往往伴随着愤怒。它根本就无任何意义,不过是为了报复。即使不动手,批评也等同于体罚。说是为了教育,其实只是为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理由。
只在孩子用语言好好表达诉求的时候答应他们。
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愤怒正当化。
学习是必须由孩子自己来解决的课题,不是为了别人而学,谁都无法代替。
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即使是头脑聪明、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尖子生,如果只知道考虑自己,则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并不是考好了就一定有好的未来。
不要欺骗孩子。
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上的麻烦都始于对别人课题的介入。
不懂得学习是为了贡献于他人和社会的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马上就会放弃。
那些认为孩子不如自己、小瞧孩子的父母即使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孩子也听不进去。
虽然知识和经验有所不同,但作为人绝对平等。
懂得获取新知的快乐。
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家庭或学校里的存在感。
在孩子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中,学习并不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希望父母帮助孩子树立勇于面对人生课题的自信。如此一来,孩子肯定也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其次,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友好待人。 - 周围的人并不是对自己虎视眈眈的敌人,而是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准备向自己伸出援手的朋友。
孩子平安无事地活着,这本身就很可贵。但却有很多父母只顾眼前,因为孩子的成绩而忽喜忽悲。这些父母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还是希望父母们不要用自己过高的期待去挫伤孩子的勇气,而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独立完成他们自己的课题。对父母来说,大胆放手、默默守护往往又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父母有没有因为眼前的事情而忽喜忽悲?孩子的存在本身就非常可贵。
学习本身就是需要持续一生的事情。
学习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绝不可以养成只有父母监督才学习的习惯。
学习或不学习都是孩子的课题。
孩子懂得不应该辜负信赖自己的人。
表扬是一种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以上下级关系为前提才可以进行表扬。
孩子很清楚自己行为的意义。孩子会在心中问自己对他人有用吗?
一味投入工作的人也许会说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即使回到家里也没有干家务事的精力和时间。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是不想做工作之外的事情,所以才找出工作太忙这个理由。
孩子们也一样,一旦父母发话说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他们也许就会借着学习这个理由不去承担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
只有能够通过合作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的孩子才能够喜欢自己,进而树立独立解决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课题的自信。
在学习之外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构筑能够坦诚相见的亲子关系。
父母有没有急于求成?
沉迷于游戏是孩子给自己制造的一种幻想。
父母也要享受自己的人生。保持距离并不是放弃。
自我价值认同感有利于培养直面自己课题的勇气。
父母绝不可以说一些挫伤孩子勇气或者羞辱孩子的话,也不能胡乱训斥孩子。
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自我价值认同感。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认为自己不行的这种想法会成为伴随一生的固定观念。
看上去似乎是孩子因为被批评而丧失自尊心或自信,进而失去面对课题的勇气,但事实是他们往往为了不去面对课题而寻找一个可能会被批评的理由当借口。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帮助孩子独立生活。
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喜欢自己?
首先应该把缺点当成优点来看待。如,注意力不集中可以看成是善于发散思维,没有坚持可以理解为做事果断。
其次,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他人有贡献。要对孩子说“谢谢。“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对他人有用,就有助于孩子形成能够解决将来要面对的人生课题的自信。
希望孩子成为不仅仅是从他人那里索取,同时自己也是能给与他人的人。
接受孩子的真实面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
大人不是敌人而是同伴。
必须认真学习,但没必要让自己的负担过于沉重。
不要后悔,勇敢前行。
发现“天职“。
打消“学习辛苦“的观念。
父母往往会只关注孩子的短处、缺点和问题行为。
“能看到你好好地活着,可真好啊!“
父母一定要尝试着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长处和行为中好的方面。
关注长处和好的方面就可以消除黑暗。
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努力,直接为自己设限,认定自己不行。
逃避课题或者中途放弃的孩子往往都不喜欢自己,没有自信。
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不要害怕失败,要勇于挑战。
父母们往往无法发现孩子的力量,还会轻率地断定孩子不如自己强大。
给父母的两条建议:1 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2 要礼貌地跟孩子说话。
不要命令,要礼貌地跟孩子说话!从孩子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正因为有自卑感,才会想要努力进步。不过,这不是从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自卑感。为了比现在的自己更好而努力,而不是为了与别人竞争。
重要的是让孩子下定决心超越现在的自己。
自卑情结– 找出某种理由来逃避课题。
越被说“其实能做到“,越不好好学习。
自卑感能刺激成长。
个人的优越性追求:为了获得别人认可而学习的孩子其实是只关心自己。如果是为了被人认为优秀而学习,就有可能试图通过作弊之类轻松的方法来取胜他人。
并非只要取得好结果就可以。
要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分清父母能够决定的和不能够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