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的春晚结束了,一如既往的保持了他的特色。歌舞、戏剧、小品轮番上阵,过季、当季明星混搭出场,舞台越来越华丽,既有新面孔,也有熟悉的老面孔,老中青观众一网打尽。既要照顾北方观众,也要照顾南方观众。
晚会是全新的,然而又是熟悉的。每个节目以前都没有看过,但是又仿佛看过一样。它的内容是新的,但是形式是熟悉的。它的形式可能是新的,但是味道是熟悉的。当你打电话,把电视静音的时候,画面似乎穿越到了以前历届春晚和各种晚会。当注意力分散,抢红包,聊天,吃东西的时候,耳边飘过的慷慨激昂的、抑扬顿挫的声音,又使人产生了时间的错乱,我知道我在除夕夜,但是好像是在鸡年的除夕夜,也好像是在猴年的,羊年的,马年的除夕一样。
晚会看完了,没有记住太多东西。在脑子中只留下了一种感觉,一种味道,这是春晚的味道,今年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一样,和大前年也一样,我已经不记得是否有过其它味道的春晚。
林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宝玉,觉得这个哥哥见过的,好像久别重逢一样,这样的感觉很美妙。但是要是看到贾母,王熙凤,紫鹃,宝钗等每一个人都像是久别重逢一样,那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三十多年了,舞台不断的升级,服饰越来越华丽,然而春晚的形式、内容、品位基本没有变化,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永葆青春。每年都会有相似的管理者,相似的导演,制作出相似的节目。
晚会不会变化,不会老,然而观众终究在逐渐老去。我从小学开始,一直看到现在。小时候很喜欢看,那时候也没有很多电视节目可以看,春晚有各种各样的节目,制作也很精良,也很热闹,也有整个过年的气氛。
慢慢的长大了,节目看的也多了,开始挑剔起来,漫长的春晚里,喜欢的节目越来越少,不喜欢的越来越多。然后,对晚会的期待越来越低,对晚会的吐槽和抱怨成了晚会最主要的价值。前几年,已经越来越少看晚会了,只是偶尔看一会儿,不再连续完整的观看了。
今年又一次完整的观看了晚会,居然没有想吐槽的地方,其实也真不知道要吐槽什么,因为啥也没记住。对晚会也没有了期待,我要为自己的除夕夜负责,不能把它交给春晚、交给导演。晚会的节目就在那里播放着,想看了就看两眼,不想看就干点别的。它就是一台晚会,可以陪伴我们一个晚上而已。
春晚一直都没有变,它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了自己的味道。然而每一年的春晚对我来说都不一样,因为我变了,每一年我都在长大。从喜欢,到抱怨,不喜欢,离开,到现在接受它。我们在回忆春晚的时候,往往不只是说这个节目,而是我们历年的除夕经历。
明年还会看春晚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不知道,但是这些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除夕是我们的,不是春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