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拆掉“思维的墙”,给我们带来新的视野,从而提供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就来拆掉两堵墙:专业偏见,锚定效应。
专业偏见
马克-吐温曾说:“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 这种现象被查理-芒格称做“拿锤子的人”。他说:“人们经过培训会成为经济学家、工程师、营销经理、投资经理等等,人们了解了一些专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后,就将所有遇到的问题用这个模式来解决。”
假如现在有一个公司估值过亿的富豪,因为破产而跳楼自杀。新闻记者会揣测背后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深入挖掘写一篇报道;心理医生会认为富翁自杀或许跟精神疾病有关;银行家会想大概是公司破产,是因为还不起贷款,富豪走投无路;营销达人会想公司失败是因为他们没做好营销。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往往会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和知识来分析问题。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你做好你的皮鞋匠,我做好我的财报分析,大家都有一技之长难道不好吗?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技之长所带来的偏见。世界是复杂的,仅仅从你的专业角度看一个事情并不够,甚至偏误极大。
所以,为了避免跳入专业偏见的误区,最好的方法是学会“跨领域”:学习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或者与不同职业或者专业的人交谈,获得看问题的新视角,尽可能地让自己做到“多元化”。多人自由式讨论问题的头脑风暴,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在企业招聘创新人才的时候,对自己领域过于执着的应聘者并没有太大优势。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曾建议企业在招聘创新型人才的时候,要更加关注应聘者是否有多元文化的体验或背景,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他认为,决定创造力的是人的经验的丰富性,而非单一经验的深度。有多元化体验的人,往往能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建设性和创造性意见。所以,大家应聘的时候要重视简历最后的“其他信息”这一栏,多写兴趣爱好!
锚定效应
如果周边的环境影响了你对某个事物的价值判断,那么你就是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比如,你进入一家卖包的店,在显眼的地方看到了一个价格十多万的鳄鱼皮包,你觉得这包贵的离谱。没走几步发现一个款式跟之前那个差不多,而价格只有几千的鸵鸟皮包,你产生了想买下它的冲动。其实商家的目的并不是想让你买鳄鱼皮包,而是通过设置高价格参照物(锚),让你产生购买鸵鸟皮包很划算的错觉,然后买下它。至于鸵鸟皮包是否真的值这个价位,就很难说了。
除了商家,招聘公司也会用锚定效应的把戏。有些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会在应聘者的等待区挂一些公司报道。比如,某某优秀员工,入职月薪才4000元,经过勤奋的努力获得了过万的月薪。如果求职者注意到了这样的内容,那么在跟面试官谈及期望薪酬的时候,给出的价位差不多都在4000元左右。
破解锚定效应最好的方法,是做好充分的调查,了解该市场的真实行情;甚至也给对方下一个“锚”。回到上面提到的例子。买贵的包,最好还是货比三家,甚至多换几个商场逛逛(如果你不怕累的话),看看同档次的鸵鸟皮包到底是什么价格。得到市场价格后,可以回去向商家叫价,价格要低于你心理预期;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就转身装作离开:转身要快,抬脚要慢。这时候,商家多半怕失去你这个顾客,以高于你的叫价但是更加合理的价格卖给你。
同样的道理, 在应聘前要做好市场调查,搞清楚同一个行业内你应聘的岗位的平均薪水是多少。与招聘官谈薪水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对方你的前一份工作薪水是多少,或者你做同一份工作的朋友的薪水是多少,这就给招聘官下了一个“锚定”。但是薪水不能太高,一般高于招聘官薪资报价的30%,他们都是能接受的。因为招聘官在招人的时候,都会给不同岗位设置一个薪资区间,区间内的薪水都是可以给的。
总结
摆脱思维上的束缚,更能让我们掌握主动权。专业偏见会使人们看问题不周全,拓宽知识面能让思考变得更全面。锚定效应会迷惑人们的眼睛,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出现失误;通过事先充分的调查,能带给我们更有价值的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