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每每发现结果与预期发生偏差,而反思发现种种迹象表明,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大多源自于自已那些随性与拖沓时,便会再次暗下决心,要让今天成为一个特别的转折日。
今天又将成为这样的日子。当然,这需要一个媒介来作为它的承载,这个媒介就是简书。每天坚持用简书来记录这样的转折。
写下这篇《那一盏灯》,来指引这样的转折和坚守。
我是出生在70年代,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的记忆里,都是大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孩子们从不知什么叫生活艰辛和天真无邪的清贫生活的场景。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公共设施,印象最深的就是桥头那盏昏暗的路灯!不知架设那盏路灯的人是出于什么想法要把它架在桥头,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那是村里人进出的必经之路吧,架在这里可以为出行的人照亮前路,让归家的人看到第一缕回家的灯光。
这灯刚架好时,一到晚饭时间,全村大部分的乡亲都会端着饭碗聚在灯下边吃边聊家常(那时家里刚刚通上电,装的电灯一般只有几瓦,还舍不得常开,为的是节省电费)。路灯就是整个村子的中心,每天亮灯的时间,也是大家最期待的休闲时光,它俨然就是我们心里的精神寄托。而它只是默默地、静静地矗立着,和大家一起享受着平实的日子。不管阴晴圆缺,不管风霜雨雪,不知为多少路人无声地照亮了前路。
渐渐地,村里人的生活逐步好转了,每家每户盖起了小砖楼。一到夜晚,家家窗户都亮着雪亮的灯光,时不时传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家常的声音。路灯下再也没有往日的热闹,而那盏路灯依旧默默地、静静地矗立着,照亮早出晚归的人们。
再后来,那桥、那路、那村都完全被改造成了全新的模样。人们住进了高楼,生活的富足写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桥完全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路高架立交;那灯已不是那盏吃力地散发着昏暗亮光的路灯,取而代之的是成排成列一眼望不到头的路灯,照亮着新一代早出晚归的人们去继续追寻各自的幸福。
那盏儿时记忆中的灯,永远留在了心里。(呵呵,感慨了!)
今天周末,下班回家与父母共进晚餐。爸爸因为去年手术,身体虚弱得完全没有了以前的模样,说话还时不时地不受控。但我每次回家都一定要亲手为我泡上一杯茶端给我。每当接过他给我的茶杯时,我都会想起那盏吃力地散发着昏暗亮光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