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有朋友在朋友圈里发状态。感慨说,孩子三岁了,感觉自己越来越hold不住。
而在我眼中,她带孩子的状态完全不是她说的样子。朋友是做培训行业,企业讲师,很积极正能量,对孩子也敢放得开,孩子也很活泼,好奇心强,乐于探索,情绪也比较好。
我在想,她这内心这么积极强大的人都hold不住了,看来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起码比成人教育培训难。
现在才知道,孩子小时候的那些不爱吃饭,吃喝拉撒真的都是小意思。慢慢长大,如何教育孩子,才是真正头疼的问题。
我想,之所以头疼,恐怕是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孩子。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自由表达,他们面对世界上比成人更多的未知,有更多的好奇,有更直接,单纯的想法。
我们和孩子,似乎有一层透明的膜,很难彼此理解。
自己也看了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拗口的概念,枯燥的理论,看了半天仍是云里雾里,能从一本书中得到两三点启示,就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每每在养孩子的路上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再次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相信大家很多人都看过吧?
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著写。
黑柳彻子,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数十亿观众,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赞誉为日本最伟大女性。
该书主要以作者童年在巴学园里的学习体验和对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为内容而成的回忆录。虽是回忆录,但作者把自己当时的情感、体验、行为通过“小豆豆”的眼睛来重现。
小豆豆因为太淘气,在上一年级后不久,被传统的学校退学。后来来到了小林宗作校长的“巴学园”,开始了一段开心,美好的学习时光。
书中写人记事,独立成篇,一篇文章写一件事情,活泼自然,童心稚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内心,明白了教育的规律。
一、接纳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孩子的行为背后,也有自己的理由和动机,我们其实无权干涉太多,能做的只有“倾听,理解,接纳”,仅此而已。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放回原处》那篇文章。
小豆豆因为上厕所的时候总喜欢往下看一看,因为这个毛病,小豆豆已经把好几顶帽子掉进厕所里面。
有一天,在巴学园上课前,她又往下看了一眼,结果,把自己心爱的钱包掉进了厕所里。
她立即跑到库房里,扛着舀子出来,找到厕所的掏粪口,开始找自己的钱包。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而舀出来的东西已经堆成了小山。这时,校长先生看到正在忙活的小豆豆就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如实告知后,小林校长就和平时散步一样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校长先生又过来问她找到了没有。“没有”小豆豆回答。这时候,校长先生像好朋友似的凑近小豆豆的脸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放回去,啊。”说完,就又像刚才一样走开了。
结果,厕所几乎已经被掏空了,小豆豆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钱包。最后,她按照校长先生约好的那样,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便池中,把舀子送回了工具房。
作者在文中这样的一段话,对我们做家长的真是值得思考。
这时,小豆豆觉得‘即便钱包没有了,也挺满意的。
实际上,在小豆豆的满足之中,还有一点是因为“校长先生对我做的事没有生气,很信任我,把我当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
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要看到孩子与我们成人认知方式的不同,然后顺势而为。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纳孩子偏离自己养育目标的行为,可能是很多家长难以攻克的课题。对我而言,也是如此。
二、接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不要再说“别人家孩子”。
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教室是真正的电车,而上课也让她觉得很特别。
巴学园里上课不像别的学校那样一节课下来另一节课那样的顺序,而是按照每个学生自己的喜好决定开始上哪门课。老师会把当天要上的所有课,还有每节课要学习的问题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决定先从哪门课开始学。
“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每个教室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这样上课的话,老师们就逐渐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清楚地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作者在文章中说,学生能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因为在放学之前做完就可以,也都能完成。
不由得想想,现在的传统教育,正是把各种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的孩子塞进教室里,学着同样的课本,要孩子每门功课都高分。高考的制度,不允许孩子偏科。哪门功课学不懂,不吝惜花时间,下功夫,想着办法提高。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根本不懂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擅长什么,踏入社会一片迷茫。
试想,如果我们当初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发展自己的优势上,是不是更容易脱颖而出呢?我们用模式化的教育把各种性格,聪明活泼的孩子塞进了千篇一律的模具里。家长没有解放孩子,还在使劲往模具上施压,好让其刻上的印记更清晰。
我们都是模具上刻出来的孩子,不曾有过自己的思想,不曾有过自己的看法,又谈何出类拔萃?近十几年的教育后,我也不过是,在人才市场中,被挤来挤去的一员。
三、
接纳孩子的成长是他个人的体验,是我们无法用嘴巴告知的成长。
书中《不能跳》的文章里讲,小豆豆很喜欢蹦蹦跳跳,看到有趣的东西,就直接跳上去。一次跳进了盖着报纸的厕所池,一次想跳进沙堆里。跳进去后才发现下面是一堆灰泥,幸亏妈妈及时赶到,才把她解救出来。因为这样,她吃了不少苦头。
“以后我再也不跳报纸和沙子堆成的山了”,小豆豆对妈妈说。
孩子正是在这种种不同体验中,去学会认知和成长,如果我们不给他调皮和体验的机会,而是直接告知,恐怕他们无法真正长大,还会影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安全感。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上次和朋友一起带孩子出去玩儿的一件事情。
朋友的孩子是个男孩儿,现在四岁。孩子三岁前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基本是院子放养大的孩子,性格外向,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山上玩儿的时候,其他两个孩子在小水渠旁边玩儿,这位小宝贝却想找到更大的东西放水里玩儿。
于是,他自己爬到山坡上,抱着一个大树根准备下来。
旁边的孩子爸爸看到,赶紧大声警告:“放下,赶紧下来。”
这时,这位小宝贝不慌不忙地把树根放在山坡上,自己半蹲下来,用脚蹬了一下树根,让树根顺着山坡滑下来,自己再跟着下来。
这个小宝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让自己受伤。这是孩子自己想到的办法,是孩子在“调皮、捣蛋”中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规律。
如果我们不敢放手,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即使,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也要让自己认识到。
如孙瑞雪老师书中所说,“接纳一个真实的存在,就是爱”。我想,《窗边的小豆豆》给我们家长的启示或许也正是这句话。
让我们都学会接纳,学会“爱”,然后开始成长,成长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