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深圳,我在一方面深刻认同多数人说的深圳是个文化沙漠,同时也看到这个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在文化艺术领域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今天我在深圳华美术馆听了亚洲设计机构的实践与可能的讲座,邀请了4位来自亚洲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设计机构,从策展、社会设计、文献资料等角度展现了今天在亚洲不同角落,设计机构的生态。
给予每个讲者的时间其实只有30分钟不到,时间太少。比如21-21美术馆的策展人高美玲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21-21 Design Sight美术馆的建筑、历史、曾经有趣的展览,就没有更多时间深入讲解更多的策展理念了。
21-21 Design Sight专注于日常生活的设计提案,最初由深泽直人、三宅一生、佐藤卓、川上典李子发起,尝试从不同的新鲜的角度解剖设计,希望能提供普通人都看得懂、有兴趣的设计展览。每次展览围绕一个主题,用跨学科的知识和视角去探讨。
5%Design Action则探讨的是社会创新背后的服务设计思维,作为一家自称社会设计平台,5%来自于创始人的信念——不需要投入太多,只需要5%的时间投入就可以做社会创新。几年前创始人杨振甫的太太在一次外出宣传乳腺癌检查的时候病倒了,引发了他思考,当时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感受,如何用设计思维助力社会公益。他通过Blog召集了一批设计师,从最基础的医疗环境、宣传册、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开始重新设计,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到了一套可持续性的机制。记得讨论环节他回答社会创新企业用什么支撑其运作,他说,如果你能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也就会有商业价值。在企业越来越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今天,这种社会创新机构也渐渐能找到机会存活下去。
轮到马来西亚的设计文献库Ezrena演讲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次会请她,感觉她所代表的机构从规模上、内容上都和其他几家机构很不一样,也没有很前卫的设计思考。后来从其他嘉宾口中了解到,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还没有很系统的设计文献库,而他们在极其有限的人力物力情况下,还能够孜孜不倦,无偿地从历史中总结设计的发展,非常值得敬佩。也让我们在飞速发展中反省自己,是否与历史、与文化发生了割裂。马来西亚的历史复杂性造就了他们的设计现状,这与历史、政治的关系密切,这条真理放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华美术馆在建馆之初就将定位区别与隔壁的何香凝美术馆(国家级美术馆)、OCAT(当代艺术),着眼与设计与实验,可以说是国内走在前沿的设计美术馆。最后,我非常记得华美术馆的执行馆长说的,设计其实就是构建乌托邦的过程,但我们永远也抵达不到乌托邦,所以在不停探索不停前进。相比日本我们不管是在内容还是策展上都还远远达不到先锋,相比马来西亚我们对历史的整理也远远不够,对比台湾我们还可以在社会创新上做更多事情,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