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激烈政治斗争中保持沉默的人——大礼议之争(二)
在大礼议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人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他们既不附和杨廷和、毛澄等大多数朝臣的意见,也没有主动出来替年轻的小皇帝说话,而是始终保持着沉默。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这些沉默的人大多具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人大多都是大众心目中人品直正的“正人君子”;其次,这些人大多是当时的能臣干吏,政绩斐然,许多人还立有军功;再次,这些人往往官居高位,在朝廷内外的声望非常高。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王阳明。
王阳明儒学宗师的大名在当时已经人尽皆知,更难得的是他的事功也是天下罕见,而且他也算是帝国的高级官员。如此一人,面对这场轰动天下的政治事件,其一举一动自然是朝野瞩目。
那么面对大礼议,王阳明到底是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作为当时的儒学大家,一开始,不管是皇帝还是杨廷和等朝臣,大家都希望王阳明站在自己的这一方。
但他令所有人都失望了。
年轻的皇帝一开始对这个传说中的大儒是抱有很深的期望的,因为赞成皇帝主张的“继统”派的思想与阳明的学术主张是相近的,而且“继统”派里几个重要人物,如方献夫、黄绾、黄宗明都是他的弟子,席书是他的至交好友,张璁算是他的“同乡”。但令皇帝失望的是,虽然他在私下里也有一些赞成“继统”派的言论,但就是不肯明确表态。
尤其令年轻的皇帝不能容忍和恼火的是,他不但对对这场激烈的政治事件不表态、不参与,而且还表现出相当的“淡漠”和“不以为然。”
嘉靖三年,大礼议之争进入高潮时,阳明有诗歌三首,隐晦地表明了自己对这场激烈政治斗争的看法。
碧霞池夜坐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
夜坐
独坐秋庭月色新,乾坤何处更闲人?
高歌度与清风去,幽意自随流水春。
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
却怜扰扰周公梦,未及惺惺陋巷贫。
秋声
秋来万木发天声,点涩回琴日夜清。
绝调回随流水远,余音细入晚云轻。
洗心真已空千古,倾耳谁能辩九成?
徒使清风传律吕,人间瓦缶正雷鸣。
这三首诗的意思都差不多:人生关键在于“返本还源”,为礼乐这样的事情争来争去实在非儒者所当为。无论是“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还是“却怜却怜扰扰周公梦,未及惺惺陋巷贫”,再或者是“徒使清风传律吕,人间瓦缶正雷鸣”,其中的讥刺与不屑让议礼双方都感到不爽。可能正是他的这种态度,让嘉靖帝始终对他心怀成见。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过程当中,有人名望极高,你指望着他出来为你仗义执言,他也知道你的见解是正确的,但他就是不发一言,这是什么情况?
缺乏组织生活体验,没有组织生活经验的人,对这种情况往往难以理解。
通常在一个标榜着某种理想主义的组织当中,里面的人基本上分为三类,A派,A派反对派以及中间派。这里面,最让人无语和不放心的就是中间派。这一派通常都是组织里面的业务骨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颇有所成,组织声望也挺高,人品也不错,但一旦面临激烈的政治斗争,他们基本上都是装聋作哑,“谁也不帮”。他们善于调和,喜欢和稀泥,以维持组织的表面团结;即便形势将来发展到必然要他们表态的地步,他们也是顾虑重重。但最终,不管是谁掌握了组织的大权,都要寻求他们的合作。
而在嘉靖初年的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辩论中,理论高手王阳明所扮演的就是这种中间派角色,而且是强硬的中间派角色,这显然是年轻、猜忌心强的嘉靖帝所深为痛恨的。
当然,中间派绝对不仅仅是王阳明一个人。实际上,大礼议开始的时候,杨一清、胡世宁等名大臣都是中间派,但随着辩论的深入,杨一清、胡世宁都看清了这场辩论的是非曲直,主动站在了张璁一边,给小皇帝以莫大的支持,而阳明始终保持着沉默。
话说回来,如果是你,在这场争论中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