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段 授业始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此称孔夫子。学习天道,学习中华圣贤文化,学习做人处世之道,并且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实践它,然后心有所得,这不是很喜悦的事情吗?
第二段 名显道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学有成就,名已远扬。倘有志同道合者,远来求学,或来访问,竟能把自己所得,广益人群社会,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岂不是很欢乐的事。
第三段 时机不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知我,内心也不会愤愤不平,这岂不就是君子之风吗?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假若时机不合,不逢知音,空怀大才,无处去用;既是学有所得,自然知命,不可牢骚不平,自伤中和。应该养气持志,不怨不尤,完成宏量君子,天爵更为尊贵。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有子说:一个很会做人的人,在家能孝敬父母,恭敬兄长,进入社会(或者为官)后,就很少会去顶撞长辈或领导。不会跟领导和长辈对着干,就不会在社会上作乱,也不会危害国家。所以君子修道必求根本,把做人的根本学好了,道就在其中了。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呢?就是孝悌之道啊。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孝经》说孝很详细,简单言之,普通人尽孝,开始要养父母之身,进而要顺父母之心。其它比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都是孝子行为。孝悌的人进入社会,很少有好犯上的人。不喜欢犯上,则必不喜欢作乱,社会就会由此而得安宁。
“务”就是求的意思,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悌是也。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取悦人。鲜仁,是少仁。
夫子说:一般善于辞令的人,喜欢花言巧语的人,或者喜欢以容貌来取悦别人的人,这类人一般都很少有真正讲仁义的。
在如今社会里,实际情况比较复杂。虽然说一般情况下,巧言令色的人大多不讲仁义,但,也许事无绝对,也不排除其中可能也会有一些仁人君子,因为遇到某些特殊情况,不得已而采取善巧方便,做一些巧言令色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时,能够通权达变,而不会读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