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发表的一次讲话中,他用了“非理性繁荣”一词来形容当时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而有趣的是,次日,日经、香港恒生、德国DAX、伦敦FT-SE100和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刚一开盘便下跌。而也正因为此事,“非理性繁荣”一词便广为流传。
姑且先不谈其他,就从“非理性繁荣”的字面意思我们就可知道,这是一场虚假的繁荣。
“虚假的繁荣”一词小编是几年前用来形容当时的电子产品市场的,特别是手机行业,而目前由于电池技术得不到质的更新和手机厂商由拼硬件到拼软件到现在已失去方向,这便已印证了我当初的说法,一个没有后续或者说突然间断的繁荣现象。而应用到股市,其实是又一个转移,只是在这,我们更容易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博弈,然而,我们却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旁观者。
促使市场泡沫产生的12个因素
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罗伯特•希勒列举了促使市场泡沫产生的12个因素: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人们对私人产权意识的提高。
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显著高涨,人们对成功的商业人士的尊重相当或更甚于对杰出科学家、艺术家或革命家的尊重。
互联网技术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以及当前资讯。
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他们所表示的支持态度。
生育高峰。
媒体对财经的大量报道。
分析师日益乐观的预测。
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的推广,并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对股票的需求。
共同基金的增长。
通货膨胀的回落以及货币幻觉的影响。
交易成本的降低、网上交易服务的推出促使股市换手率增加。
赌博机会的增加。
仔细查看上述的12个因素,是不是感觉身临其境呢?
“物质上有钱”以及“心理上钱生钱”
以上12个因素归结起来唯有两件事,“物质上有钱”以及“心理上钱生钱”。
市场经济疾速发展、业主社会、信息技术以及之后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都是铺垫,从零开始创造财富的人很厉害,但如何让已有的财富创造更多的财富却更值得称叹,这与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难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想要钱生钱的心理和人天生喜爱储蓄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是相悖的,而在现实中更多的人却选择了储蓄,而后我们便会看到很有钱的现象,那便是政府、企业和希望通过运营货币获得财富的人想尽办法地将大众的钱财套出来。在美国的案例中我们便可以看出,股市以其高收益成为了令人瞩目的投资方式。
股市有着高收益,但同时也有着高风险,当然这是常识,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原来常识有时也是可以被掩盖的。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那便是二战时德国的宣传,描述它的”至理名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现在是和平年代、信息化时代,这样说显得有些过头,分析师、政府的行为以及各大媒体不过是强化了下正面消息,比如分析师对股市的乐观预测、政府何时决定在哪投资多少亿等等,而这些又是如何得到宣传的呢?那就要归功于各大媒体了。
信息化时代,什么都是公开的,你可以知道任何你想知道的东西,而不得不说的是,人总不可能总是有着目的去了解什么事情,更多的是看媒体传达了什么消息,于是在某种意义上,你能看到的,是别人决定让你看到的,而实际上,本来你可以知道更多,这便是信息化的悲哀之处。
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已经谈到了许多种外在因素,而实际上与股市相关的另一种的因素却显得更为明显,在《非理性繁荣》中将其称为“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当股市多次上涨时,就如同在蓬齐骗局中一样,投资者和股票经纪人会从股市的价格变动中获得回报,而前者是通过投资行为,后者则是讲述股市会进一步上涨,那么后者是属于欺骗吗?没有任何理由可表明。于是就像蓬齐骗局一般的过程,投机性泡沫便是如此诞生。
其中也不排除另一种因素,由于股市价格的上涨使持有者对其有着良好的预期,从而加持。那么此处便有个有趣的事情,如果该持有者向他的好友表述其想法而从而导致其好友也加入到这一轮的放大机制,那么该持有者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股市是股票经济人与投资者间的博弈,同时也是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每个人都幻想着自己是操纵的一方,而事实上,股市是大众间的游戏,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深刻的话题,有什么能引导大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