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日必修
1 极光单词学习:10分钟
2 罗辑思维:少年得到推出了张泉灵的语文学习课,说明晚有直播课。张泉灵是北大高材生,央视前主持。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走出舒适区,真的很厉害。
至于语文,绝对很重要,但通过这几天和孩子一起学习来看,阅读的兴趣需要培养。现在孩子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阅读任务,但一让她多读一会,就会不情愿。
背诗歌也是如此,老师要求每两天一首,现在我们基本是一天两首,今天还多背了一首。背《七步诗》时,和他讲到了曹操,曹丕和曹植的故事,也说到了皖南事变,有了背景介绍和文章翻译,孩子逐渐开始有了兴趣。
二:昨天晚上和孩子去汤姆客英语,本来想马上去健身,但一屁股坐那里,看了半小时手机,等到想去,一看时间,在那里也就锻炼半小时,作罢,继续蹲那里当佛爷。这也提示自己,如果想去做一件事情,立马去做,不要想东想西,避免拖延。
学完去广场走了一会,孩子非要我展示一下来回双杠走圈巡演,来回两趟,把胳膊拽地生疼。这几天也就早上起来打四十分钟篮球,训练强度跟不上。今天江锋还问我有腹肌了没,这刚练出两块,三天没练,又成五花肉了。
三:今天上午看了卢安克的几篇报道,挺感慨的。我们知道他是源于柴静的《看到》。
他的哥哥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妹妹在非洲纳米比亚做志愿者。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计回报,做着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地想要用一己之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2001年的时候,卢安克把办事处搬到了广西隘洞镇的一个村子,租了间每月10元的房子,在那教一群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十四到十八岁的青少年。他不教他们课本上的知识,只教他们发现如何去发现自己的才能,根据自己发现的需要做事。
他说,孩子是通过行动去学习的,行动后才会有感受,感受后才会有反思。如果单纯的用课本去教他,用语言去告诉他,那这个学习的过程,永远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屯里的人要他帮他们找县领导,给屯里修桥时,他就跟屯里人说,我想先和学生自己来设计。不管现不现实,他都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然后,再去教他们画图、做模型、做实验。可是,学生们的年龄太大了,只会完成任务,不会自发地创造。他们觉得这些只是玩,他们的想法和设计也不会有用。他们说:“我们希望由上面的人来安排,我们来做。”
卢安克感到非常不理解。他不理解,为什么他的学生希望他,只让他们做几亿人都已找到答案的作业题,而不愿意设计自己真正需要的桥?他说,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有结果的问题,那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孩子,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他们的生活才能改变。
这次的教育尝试以失败告终。他开始明白,抱着“想要急切看到孩子们的成果”的目的去做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只有抱着一颗诚恳的心和孩子们去相处,并且掌握适合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发生改变。
后来,他来到广西东兰县坡拉乡板烈村后,他开始放下所有的结果设计,只全情陪伴、观察孩子,跟他们一起感受、一起做事,一起成长。他说:如果培养孩子对美的感觉,那么他们看到不美的东西就会难受,如果培养他们那种替环境感受的意识, 那他们就再也不想破坏环境,如果培养他们打人是不好的感觉,那么他们就不会再打人。所以,他很少用语言去跟孩子解释什么,只是尽情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和孩子们一起在山间爬树,和孩子们一起吃只有红薯叶的饭,和孩子们骑着自行车飞扑到泥巴地里,溅起一身烂泥却一脸欢快。
不过,卢安克也明白,陪伴并不是万能的,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创造归属感,他们才有力量面对外面的世界。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强大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他们成长的根本。所以,他花了很长时间默默地打造孩子的心灵空间,做着很多人之为人最不显见却最本质的心灵建设。
他把孩子们变成一个剧组,让他们发挥创造力自己制作道具,并分别表演不同的角色。班里有孩子很内向,他便拍摄了一部叫《心境》的电视剧,让内向的孩子成为这部剧中一个闪光的焦点。班里有个孩子总是爱欺负别人,他便让这个孩子演一个承受了很多挫折和屈辱的英雄。让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强者不是欺负弱小,而是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他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将孩子设置在他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在这个情境里教他们学会开朗、教他们学会如何解决,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和世界。
一个德国人在广西最穷的山里支教了十几年,过着好像苦行僧的生活,和孩子们同吃同住,那些留守孩子们都叫他爸爸。他中文说得特别好,特别哲学,他了解那边的每一个孩子,默默的给他们自信,给没有父母陪伴的他们生活的归属感!
卢安克对学生做了这多,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极其简单。他常年穿身大码的运动装,一双普通,甚至鞋底开裂的球鞋。那种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吃肉的生活习惯,让他平时也花不了多少钱。家人每年支持他的500欧元生活费,除了留少量满足基本生活外,都用来给学生买各种材料。
卢安克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常人很难理解真正的价值。而多年后,有记者问他曾教过的学生,“卢老师有没有对你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这位初中毕业后,主动选择汽修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丝迟疑,极其坚定地回答:“有,好奇心、创造力”!
我去B站又看了柴静对卢安克的采访,柴静在节目中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柴静感慨地说:“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简单至极,也朴素之极,他们不带任何目的,满腔热忱的活在人间。”
网上很多人恶意揣测卢安克的意图,而唯独看不见他的纯粹和真诚,很多人踏着他的足迹来到山村,可长的待不了几周就离开了。我们成不了这样平凡的英雄,但请尊重他!
四:今天上午群里栋哥告诉我威少去了火箭,这种神操作只有穆雷能想出来,确实,威少是前MVP,但论到串联球队,他远不如保罗。这也无形中折射了保罗和哈登的矛盾。哈登对胜利的渴望没有保罗那么强烈,一个认真的,对上一个逛街的,互相不对付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保罗已经34岁了,他期望自己能获得总冠军,为此,他可以不惜一切,但哈登认为自己还年轻,未来有的是夺冠的机会。有人调侃:如果哈登有科比一半的好胜心,火箭也夺冠了。
威少和哈登都需要有球在手,不擅长打无球,这个球权分配就是个问题。以威少的性格,能否甘愿做哈登的皮蓬,这还是个问题。毕竟在雷霆,他是二哥,哈登三弟。现在三弟变大哥,二哥还是二哥,这多少有些尴尬!
五:一位北大教授提到这么个问题:什么是精神的健康。他说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如果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的格局也影响到孩子。前几天《带着爸爸去留学》大结局,虽然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通过一个霸凌事件,武丹丹,朱露莎和艾米都得到了成长。很多人对朱露莎恨的咬牙切齿,但她也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朱露莎偏激、自私、三观不正,很多都是来自她的原生家庭,来自她的母亲。最后她决定认罪,她主动找武丹丹道歉,主动跟律师说她愿意承担一切,反倒被妈妈狠狠的打了一巴掌。朱母气质败坏的骂朱露莎:你承担得起吗?你逞什么能?你逞什么英雄?我生你还不如生一滩烂泥。
朱露莎激动地驳斥说:你给我闭嘴,我恨你,从小到大你用各种方式伤害我,因为你无能、你失败,所以你才这么对我,是你把我变成一个罪犯的。我恨你,我恨死你了。
的确,朱母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势力的怨妇,朱父在家里的地位基本等于零,一切唯她是从。朱露莎从小就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中长大,而且还要随时接受语言和武力暴力。
这种孩子,当她们青春期到来,开始成为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从小孩慢慢变成成人,他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你,会对你说话口气不耐烦,口出恶言,甚至会有肢体冲突。大人会用叛逆期来解释这一切,其实这不是单纯的叛逆,是一直以来的家庭教育以及耳濡目染,让他们变成这个样子。
从朱露莎的觉醒可以看出她的成长,但是影片的结束不代表成长的终止,要真的想和秋瓷炫一样摆脱原生家庭影响,这个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努力去做,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