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我在前面谈自律的文章里,提到过《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斯科特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本心理学著作。这本书已经畅销超过30多年了,影响了无数的人,包括我在内。
我把它归为教育学著作,是因为这是一本讲述个人再教育的书,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一本讲述何为真正的爱的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家庭教育的书。
准确来讲,这是一本关于心智成熟之旅的书。一个人,只有当他真正心智成熟时,才可能成为完整的人和合格的父母。这本书就提供了这把钥匙。所以,无论如何评价它在教育中的重要,都是不至于过分的。
01
也许,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太狭隘了。这个世界上通常有三类教育,一是出生时的家庭教育,二是上学时的学校教育。这两个是并行进行的。然后是进入社会后的社会教育。但实际上还有第四类教育被大家忽视了,这就是终身的自我教育。与它类似的一个词叫自我成长。一个不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过好他的人生的。因为人生这道考卷实在太大了,是回答不尽的。当你结婚后,其实并没有人教过你婚姻这堂课。当你有了孩子之后,也没有人教你父母这堂课。当你逐渐步入中年或老年之后,也没有人教你中年和老年这堂课。这些都需要你重新学习,而且越早越好。
怎么学习呢?从书中学习,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中学习,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
有没有较好的学习途径?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讲,从心理学入手,是一个理想的途径。心理学不像哲学,哲学在多数人的印象里离生活有点远。又不像科学,科学太过抽象,和人生也没太多直接关系。心理学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实际上,人生大多数困扰,都是心理上的困扰。所以从心理学上入手,实在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一大好的路径。
但任何事情都贵在践行。有没有一本较好的心理学书籍,它不讲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但直指人生问题的核心,告诉你一些原则,并指导你如何践行?这就是摆在你面前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也是我向你郑重推荐的原因。
02
人生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如何面对痛苦,解脱痛苦。每个人都希望人生幸福。而幸福的反面就是痛苦。没有人希望一生在痛苦中度过。但却往往难以事隧人愿。痛苦和不幸总是如影随形,似乎躲也躲不开。可以说人生即苦,众生皆苦。大多数人在出现痛苦和问题时,总是选择逃离和躲避。却不懂得应该直面痛苦,直面问题。更不晓得如何这样去做。
这本书的第一章正是讲述如何直面痛苦和直面问题。它给出的答案是“自律"两个字。也就是回答心智成熟的方法和手段问题。在这本书中,自律并不是它自身表面意义上所说的自我约束这种浅层含义。它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意义。它其实指的是一种责任感。自律就意味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基于这种态度,并从这种态度出发,才可能真正做到自律。而要做到自律,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即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读者可以自行详细了解它们的含义。
03
这本书的第二章则谈论“爱”这个主题。也就是在回答自律的原动力的问题。一个人为何要对自己负责?为何要自律?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来源于爱。但他对爱的定义却别具一格,和其他所有书都不同。他给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使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做出的自我完善的意愿。作者甚至断言,判断爱的唯一标准:”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按照这个标准,大部分人的爱并非是爱。恋爱和情爱显然不是爱,顶多是一种生理和依恋行为。大部分的夫妻之间,以及他们和孩子之间,也不是真正的爱,因为他们并没有促进另一半和自己的心智成熟,更不知道如何促成他们孩子这样。这是让我们非常震惊的一点。
但一方面,将爱变为行动的纽带是什么?其实正是第一章所说的自律。所以第二章也就是在重点谈论家庭和婚姻生活中的自律如何达成。
爱不是一种主观感觉,它是一种行动。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勇气的行动。作者继而谈到,“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而“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但大多数夫妻之间,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倾听彼此,父母也很少倾听他们的孩子。
同时,作者在第二章还谈到了死亡、独立、承诺这些主题,而这些都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成长的部分,也是父母们要传授给孩子们的地方。
04
在西方和东方的许多人心目中,心灵是属于宗教的范畴。
那么,心智成熟这趟旅程和宗教有什么关系?第三章将回答这个问题。这章讨论成长和宗教问题。大多数人对宗教的理解显然太狭隘了。许多人其实是从父母那里接受的宗教,从其他人那里听到了宗教的观念。这些人建立的宗教信仰和观念,都是二手的宗教。
在这里,作者重申了这本书的主旨之一,就是探讨增加认知,扩大视野的意义。“爱的本质,其实是完善自我,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
一个人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宗教。而不是来源于他人的二手资料。”有关人类生存的意义,目的与死亡的问题,一切二手材料我都无法接受,不可能依靠对二手上帝的二手信任来生活,我要想真正的活着,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语言,拥有独立无二的怀疑和挑战的意识”。
作者继而谈到了科学,“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宗教。“ 我们应该有科学的精神,"应该对过去的信仰提出疑问,主动探索陌生领域,挑战某些久被视为竞争力的结论,只有怀疑和挑战,才能使我们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但是同样明显的,“大多数有科学思维的人,对于世界和上帝本质的认识,仍然是狭隘而有限的。"
这和我的理解是一致的,对上帝的探索就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也是对人生和生命真相的探索。信仰并不是去接受一个已知的东西,而是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东西,进入未知和完全陌生的领域。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经由这种探索和心智之旅,一个人最终就能接触到上帝的本质。
05
第四章的标题是”神奇的力量”。这一章作者描述了很多奇异的事情,也就是超出传统科学和自然法则解释的范围,有时也被称为奇异现象或者奇迹。
刚开始读这一章时,我也觉得有些奇怪,作者本来是很有科学的严谨精神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呢?
但实际上我后来发现,作者是在探讨更深刻的主题。这涉及到宇宙进化和人类进化的本质,以及许多科学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有,到底什么阻止了人的心智成熟和心灵的进化。最后,作者谈到了意识进化的本质。作者借用了荣格的理论,荣格把潜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层的个体化的潜意识,另一种是深层次的属于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在作者看来,集体潜意识就是上帝,继而得出结论,”心理疾病的起因,就是意识背离上帝意志的结果,所谓上帝,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这样,作者就指出了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人神合一。使意识达到上帝的境界,使我们整个人完全成为上帝。”
这章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原罪和邪恶本质的认识。原罪这个故事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接受蛇的蛊惑而偷吃了苹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世间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接受这个原罪,它也用来解释人类的一切苦难和罪恶的根源,并寻求救赎。
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当初亚当和夏娃没有坦率的告诉上帝,”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吃善恶树的果实呢?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亚当和夏娃不了解上帝的规定,没有向上帝提出疑问,去质疑上帝的权威和观念,他们没有从成年人的理性立场出发,与上帝进行起码的沟通,单单听信了蛇的话,就盲目的触犯了天条。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所以伊甸园的故事真的是一个深刻的寓言。作者继而指出,我们身上确实有一种原罪,叫懒惰。亚当和夏娃正是因为懒惰而没有向上帝发问,才被逐出伊甸园。
人人都有这种原罪,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者,包括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也包括健康人和残疾人。整个宇宙实际上是从有序到无序的方式在发展,无序的度量就是熵。而懒惰,就是人类的内心熵的力量,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懒惰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
要对这种懒惰和熵进行对抗,就需要另外一种正面和积极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爱。
啊,看到这里,这真的是一篇很好的心灵进化和人类进化的科学论文。(不过,将来我会用[反进化]或跃迁来重新描述这一过程。)
06
所以,这本书真的很有科学进取精神,我们对很多问题就这样轻易的忽略了,没有积极的进行探索。它既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也是一篇科学论文,还是一篇宗教论文,更是一篇教育论文。相信如果你反复的阅读,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如果你加以践行,那就真正踏上了心智成熟之旅。
最后,关于心理学入门书籍延伸阅读,可以参考《心理学与生活》,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马斯洛人本哲学》。
2018/4/4,北京。
注:《陪伴》是一个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系列文集,也是一部孩子陪伴散文随笔集。
从来没有一本书,既是孩子的成长记录集,又是父母的自我成长集;既是亲子互动集,又是教育理念和方法集;既是一个家庭的镜子,也是天下家庭的镜子;既是一个女儿的童心,也是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既是一部岁月的留痕,也是一部未来的期许。----这就是《陪伴》,一本你从未见过的书,一本值得你用心品味的书。
本书将持续更新。欢迎在简书关注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击下面的“喜欢❤”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