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挺害怕和朋友一起去餐厅里吃饭,哪怕是很好的朋友,也会感到很累。
因为不允许任何一个细节上,让朋友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感觉。
选餐厅、点菜、用餐气氛,好像全部的责任都被揽在自己身上。
一旦开始了这个饭局,自己就会想尽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快乐满意。
好像从小到大就一直小心翼翼观察着别人的情绪变化:
别人突然不回消息了,就惊慌失控地开始翻聊天记录,揣测到底是哪句话得罪了他。
发动态没人点赞就会删掉。
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可以想一整夜,满脑子都是别人是不是不喜欢我,想象出对方无数讨厌自己的原因和态度,觉得自己碌碌无为,罪大恶极。
……
如果你有类似的体验,说明你也是拥有敏感特质的人,这类人对于细节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大。
他人的情绪变化在你眼中就像是被放大了的一样,一旦周遭的人情绪有丝毫的不对,你都能够迅速察觉到,尤其是像悲伤、愤怒、失望这样的负面情绪。即使对方表面上无波无澜,嘴上说着“我没事”,你也能感觉到他们平静表象下暗自汹涌的情绪。
但是很多时候会因为太在乎别人的情绪而对自我情绪置之不理。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惧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也会被幸福所伤。”
敏感体质很难进入深度的亲密关系中,他们会把自己放得很卑微。
这种卑微可能并不是地位上的卑微,而是在无法照顾所有人情绪的事实面前的一种无能为力。
这种无能为力会因为情况的不断恶化转变成「自我怀疑」。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不被父亲喜欢,长大后她被同学冤枉、被男友家暴。
一直被嫌弃的她,开始逐渐失去自我认同与自尊心。她觉得自己不好,只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是不是我的错,我该做什么去挽救?”
然后从自我怀疑演变成降低自我需求。
在他们的意识中,会觉得需要通过降低自我需求去讨好别人,还觉得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别人就不会理自己。
“就是宁愿自己苦一点,生怕委屈了别人,
这种高敏感体质有可能源自不太健康的童年。
在危险环境长大的孩子,会将自己的安全感和别人的情绪变化绑定在一起,他们需要通过别人的快乐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而在批评性环境长大的孩子,会将别人的负面情绪视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自己则会很渴望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来扭转这个状况。
总体而言,这两个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会导致敏感体质的人认为别人的情绪一定和自己有关,自己需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并且需要用尽全力。
《高度敏感的力量》一书里说到:
明白自己是个敏感的人,这是一回事。另外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是:那些行事作风强硬的人,他们的敏感等级是“一般”。我们不能期待他们能够了解,闻到、尝到更多味道,拥有更多、更强烈的感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高敏感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人格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同时它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比如在一段刚刚建立的社交关系中,你的敏感能让你迅速捕捉和解读对方的性格和情绪,帮助你更快的建立好的相处。
敏感的人善于换位思考,所以很难做出自私和破坏规则的行为。
敏感还代表着善解人意和细心,因为想要做到很好,责任感也很强。
这些积极作用恰好是人类的宝贵特质。
所以,不用试图封闭它,讨厌拥有它的自己,它不是病、也不是一无是处,你只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将其扬长避短,修缮利用。
做个拥有顿感力的人是不错的选择。
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一书中就对此做了解释,总结起来可分为三点:
对周围事物不过于敏感,略有一种"迟钝"感;
能迅速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比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关注自身的目标。
用一句很经典的话总结:生活中90%的事情都可以用「关你屁事,关我屁事」来解决。
这不是一种漠不关心,而是需要允许别人情绪自由——别人有什么样的情绪,是他的自由。
“你现在很难受,很无助,很痛苦,ok,我知道了。”
“你的人生肯定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痛苦,没有我的日子,你还是度过了。”
“你释放负面情绪是你的事,你的自由。而选不选择照顾你的情绪,是我的自由。”
负面内容会更能引起敏感体质的注意,所以可能很多人会想急于摆脱敏感特质,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再敏感,甚至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但是作为一个高敏感的人,我还是觉得保留敏感的属性是一种幸运。
我们可能只是……
太善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