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们聊到,诗人通过铺陈饮食、居所、娱乐等场景,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招魂仪式中为亡魂准备的丰盛食物,既体现了对逝者的关怀与哀思,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意为肥牛蹄筋上的腱子肉,炖煮得酥烂软嫩,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此句描绘了楚国贵族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肥牛之腱:指的是肥牛蹄筋部位或肘子上的腱子肉,是当时宴席上的珍贵食材。
臑若芳:其中“臑(nào)”在此处意为“嫩软貌”,形容牛肉炖得酥烂;“若芳”则指其香气扑鼻。该句通过视觉与嗅觉的描写,突出了菜肴的色香味俱全。
此句通过极尽奢华的宴饮场景,反衬现实世界的险恶,最终强化“魂兮归来”的招魂主题。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意为精心调和酸与苦的滋味,然后献上吴地风味的羹汤。
和酸若苦:指烹饪时调和酸味与苦味,形成独特风味。
陈吴羹”:“陈”意为陈列、奉上;“吴羹”是源自吴地的羹汤。吴羹作为楚国“膳”类饮食的代表,以时令蔬菜为主料,这种酸苦交融的风味,不仅反映了长江流域“食多方些”的饮食多样性特征,也展现了楚人对味觉层次的追求。
此句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宫廷宴饮中一道名为“吴羹”的汤品,其特点是酸苦调和,体现了战国时期楚人精湛的调味技艺。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意为炖煮甲鱼,烤制羔羊,还有甘蔗汁作饮品。
胹鳖炮羔:“胹鳖(ér biē)”指将甲鱼(鳖)煮至烂熟,体现楚人精湛的炖煮技艺;“炮(páo)羔”即烤全羊,与西周“八珍”中的“炮豚”做法相似,反映当时高规格的烹饪技术。
有柘浆些:“柘浆(zhè jiāng)”指甘蔗汁,是楚国特有的甜味调料,表明战国时期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此句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宫廷宴饮的丰盛场景。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意为醋烹天鹅、炖野鸭,煎炸大雁和鸧鸟。此句是楚国宫廷宴席的生动写照。
鹄酸臇凫:指用醋烹煮天鹅肉,再炖煮野鸭肉。“鹄(hú)”指天鹅,古代视为珍禽;“臇(juǎn)”是炖煮或烩制的意思;“凫(fú)”指野鸭;“酸”指醋烹。
煎鸿鸧:将大雁和鸧鹒(一种水鸟)煎至冒油。“鸿”指大雁;“鸧(cāng)”指鸧鹒,类似鹤的水鸟;“煎”为油煎。
文中“酸”与“煎”体现了楚地善用酸味和煎炸的饮食特色。
诗句通过“酸”“煎”等动词,突出菜肴的浓香与火候精准。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宴饮的奢华,以珍禽野味彰显身份。与篇中“食多方些”呼应,展现楚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意为卤鸡、炖龟肉,味道浓烈却不伤脾胃。
露鸡臛蠵:指一道以野鸡和龟肉炖煮的楚地珍馐,选用走地鸡与龟肉,经焯水、煸炒后,加入枸杞、红枣等药材文火慢炖,汤色清亮,药香与肉香交融,兼具食补疗效。
“露鸡”指野鸡,楚人选用两年散养鸡,象征对食材本味的追求;“臛蠵(huò xī)”“臛”为炖煮,“蠵”即海龟。烹饪时需经三次焯水去腥,辅以姜片、料酒提鲜,体现楚人“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
厉而不爽:“厉”此处形容味道浓烈、口感鲜明;“不爽”指味道层次分明、无混杂感,强调食材本味的纯粹性。
炖煮作为最古老的烹饪方式,恰能保留食材原味,成为祭祀祖先的仪式载体。
此句是描绘楚国宫廷宴席的经典诗句。据传为屈原参与楚王宫廷宴席时记录的菜品,也是楚人祭祀祖先的传统食物。
全句描绘了用野鸡与海龟炖煮的楚地美食,体现了楚文化对自然食材的尊崇。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