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爱护大自然,从自行车开始。
共享经济的理念起源于2008年的美国硅谷,的确是天才的创意: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整合线下的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Uber像浪潮一样席卷全球,最终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且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最后1公里的出行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互联网共享单车。
最初的共享单车在校园诞生。2014年,北大毕业生戴威与4名合伙人共同创立OFO,致力于解决大学校园的出行问题。次年5月,超过2000辆共享单车出现在北大校园。截至到2016年11月,已经有包括摩拜、优拜、OFO、小鸣、小蓝、骑呗等在内的多家共享单车诞生并且都获得了大量的风险投资。
只需要交100-300不等的押金,你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解锁一辆停在路边的自行车,以极低的费用,轻松的骑到地铁口、家里或者目的地。除了骑行之外,不用担心任何关于停车的问题,无缝接驳公共交通系统并且自带环保属性。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已然成为雷军口中的“风口的猪”,最后一公里成为继滴滴之后又一个巨头征战的高地。在今天的北上广深,各种颜色的单车已然成为街头的“风景”。
共享单车是城市中的一处风景?
2016年可谓是“共享单车”的元年,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单车就席卷大街小巷,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共享单车,通过将单车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实现共享,让用户体验随时随地取车还车的便利。随着共享单车数量的迅速发展,出了地铁、下了公交,市民们不用再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而烦恼,可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公共交通的完善程度。但是便捷背后更多的是市民乱停放、骑车违反交规、公共共享的单车被占为己有甚至被恶意损毁等现象。
“拆、涂号牌”、“卸座子、脚蹬”、“上私锁”、“扔上树”、“丢河里”……单车“怪象”多种多样,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下限。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绝不是一个地域的问题,更不是学历的问题。共享单车的意义在于资源共享,人们可以通过“共享”得到 “用车”的方便,却忽视了在利益面前仅靠自觉的自控能力。共享单车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应该多方协同共治。
市民是共享单车的直接受益者,要身体力行,自觉地爱护共享自行车,遵守交通规则和运营规则。共享单车确实考验着使用者的文明素质,但同时也考验着企业的管理监督能力和城市的管理能力。提高市民的素质,需要加大共享理念的宣传,更需要加大惩戒力度;共享单车的推广势必是需要有关部门的介入的,无论是从监管的环节还是相关制度和鼓励措施的实施。
这里贴几张性质比较恶劣的图片。
共享单车是城市中的一处风景?
破坏分析:
共享单车遭破坏,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部分区域的单车投放量太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于是被消费者用各种办法强行霸占。(主要体现在私加锁、涂号牌)如果我们一出门,随处都有共享单车可用,那么谁还会把它强行据为己有呢?
共享单车遭破坏,一部分原因是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比如,本人就在地铁口看见过几次电动车拉客仔破坏共享单车。还有,共享单车的出现,导致景区单车租赁的生意直线下降,他们也可能想方设法破坏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遭破坏,固然与市民和使用者的文明素质有关,还有企业的管理应该跟进。据观察,OFO被破坏的比例似乎很高,一方面是由于其使用号码牌作为开锁依据,容易被破坏。
近时笔者从公司出来,准备骑共享单车时,发现有人在一辆共享单车旁弄了几下,但并未骑走单车。我过去扫描,单车显示有故障。那人又在几辆共享单车旁弄了几下,结果,这些单车都没法骑。不知道这是不是共享单车的竞争对手所为?
近时下班后单车明显不够用(7点)?或者走上很长的路程才能找到一辆可以用的,难道是骑车的越来越多了?
本文主要来源于网上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