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觉得日子如此一成不变过……平淡无波的生活,也只能通过阅读来体验没有经历的山与海了。
随手翻了翻女儿放在马桶边的读物——那其实是她们要求的必读书止,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1928年来华,1936年采访了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这个版本的序言是斯诺的女儿写的序,当她写道斯诺1905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把自己和这个历史上相当出名的西方联系在一起,甚至也与那位因写当代中国而声誉雀起的美国记者何伟联系在一起:
2005年,我第一次到美国,从广州到底特律转机,去往堪萨斯城,没有停留即启程,目的地正是哥伦比亚市的密苏里大学。
2013年9月,爸爸带着女儿和我到美国,还是在密苏里大学,那里的新闻学院,很早就跟中国有了密切的交往,门口的石狮子,是孔祥熙所赠。
2014年8月,我经芝加哥转机到再到堪萨斯城,爸爸带着宝贝来接我,我们在堪萨斯城住了一晚,就为了留出时间参观那里的艺术博物馆,据说是美国排名第一的艺术博物馆,有很多宋元画作精品,正在布展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一家中国人,还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聊了中国山水画,明显比我们懂得更多,毕竟他可以看到那么多真迹……
斯诺也是密苏里大学毕业,我猜也是新闻学院的学生。在这本书的序里,斯诺的女儿提到,堪萨斯城在美国被称为“索证之城”,想必这也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们所期待过的职业理想。
斯诺在中国待了10年,1928年来华,1937年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他对中国的好感,大概率来自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的亲密关系。
另一个在中国知名的美国记者何伟也是密苏里人,他父母是密苏里大学的老师。1997年何伟就来了中国,那里他甚至不懂中文,之后,他连续写出《寻路中国》《江城》等描绘中国普通人与日常生活的作品,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让大部分中国人突然发现了另一个中国。
何伟应该与斯诺一样,对中国充满热诚和好感,他们笔下都是真实的中国,前者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中国,而后者则让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一部分,红色的那部分。他们都通过抒写中国获得了声誉。
其实记者真是一个很棒的职业,去不同的地方,访问不同的人,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最后他们都需要通过写作把这一切都传达出来,传播给那些可能会对这些不同感兴趣的人。如何布局、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流露情感,就是写作最迷人的地方吧,需要用智力去锤炼,用灵感去激发,用历练去铺陈,为这个世界留下一段带有个人印记的历史。这是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