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种种的选择。高中毕业以后选填志愿,大学毕业选择工作,那么如何能做出一个好的选择;在本次的《精进》一书解读中,我尝试着去和你们分享书中所提供的关于如何做好一个选择的几种思维方法。
1、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到中午了,我们应该去吃饭。可是去哪里吃饭呢?在这里可以给出三个回答,看过这三个回答以后看看自己在做选择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吃饱了就行。如果你是在学校的话,可以直接去食堂随便点两个菜就开吃了。
二、找一家好吃的餐厅。那这样的话你可能会在10家餐厅里面,直接给淘汰掉7家了。
三、找一家好吃卫生服务又好的餐厅。可能你上大众点评上查来查去附近也就一家能满足你的需求了。
这样一看在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你吃个饭如果只是为了吃饱可能你会发现周边全是餐厅,都不知道该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与此相反在对于美食有高要求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能够去的也就那么几家了。选择就少了很多嘛。
这样的例子放到生活中比比皆是;记得我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打开那本厚厚的选填志愿的书发现里面有上千所学校,但是我把自己的两个要求一提出,第一;只去上海和广州。第二;所填报学校附近的交通一定要方便。最后就发现只剩下几十所学校可供我选择了。
人也是如此,采铜说在一个二三流大学里的大学生。能够勇敢的以“985”高校的学生高要求自己,他自己也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想想看也是,对自己有了高要求以后那里会去想什么说要去打游戏,每天的时间就那么点怎么会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之事呢?
2、打破固有的选择思维模式
每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在内心里隐含着四种假设。那四种假设呢?
第一;赛道假设。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人生是一场赛道,比赛项目是设计好的。要人生的各种努力,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第一,然后就干脆不做好了,因为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第二;低关联假设。你看,很多人在大学里学了四年的专业,然后说要去找对口的专业。其实背后就是觉得我都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这个专业,现在却放弃了不去找对口的专业我大学四年不是白学了吗?说大点就是你觉得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怎么可能嘛,人生的每段经历都会在你意象不到的时候给你带来惊喜也说不定,就像乔布斯说的;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第三;僵固型心智。就是做什么事做不好的时候就怪自己没天赋,又或者智商不够。很想问一句这样心智的人,你见过天才嘛?你不会误以为你一天挣一百人家一天挣一万,然后人家就是天才了吧。最后给自己找个理由说,我不是这样的命,我已经老了。这事就结束了吗?这种人,别说老人了,我在我周边的大学校园里就见到过不少。
与“僵固型心智”相反的呢?是“成长型心智”,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人的智力和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努力习得的,因此并不惧怕失败,反而会越挫越勇,这样的人往往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第四;零和博弈。就是存在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假设有一百块钱放在这里,有些人觉得你多挣了一块我就少挣了一块,因此我要多从你那里挣钱我才能发财。他就完全不会去思考双赢思维,我们好好合作,你挣五十我挣五十,这样多好。
上面提及的这四种思维模式,我们是时候和它们说拜拜了。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更加灵活的框架思维模式。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比如说你可能同时会面对好几个问题需要解决,有一部分人呢在面对A、B两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先解决A然后在解决B,就好比我一定要赚到多少多少钱才找女朋友是一样的,必须实现目标A赚到100万,我才能去实现目标B找个女票。采铜把这种解决问题思维叫做串行模式。这是一种解决的问题的方案,那么还有一种的是并行模式;同时追求目标A和目标B。就好比同时一边看TED演讲,一边忙着处理各种工作邮件。你会发现这样的话到头来两件事一件最后也没有做好。
那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尝试着第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完成目标A的40%,然后再将目标A悬置去完成目标B的30%,到最后去完成目标A的其它的60%和目标B的剩余的70%。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事业、和学业上会变得更加灵活,有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就好比在一年的时间里工作10个月,最后拿出2月来发展自己的爱好。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书中例举了一个美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罗伯特·朗的例子,在他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去了美国航天局工作。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工作几年之后辞去了原来的工作,然后转生投入到从小热爱的折纸艺术当中去了。后来在折纸艺术中发现一件很复杂的作品需要借助到数学工具才能完成,所以他就把自己学的数学这个领域的知识嫁接到“折纸”中这个领域里去,凭借强大的数学功底,和历经多年的尝试终于成为了世界顶级折纸艺术家。
其实这样的故事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尽管说毕业以后可能不找相对应的对口专业,但是你可以想办法说;能不能把自己以往学习到的专业嫁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呢?这样不就可以更加的助推自己的成长进步嘛。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这一点简单来说吧,就是在工作中加入你的爱好,去让别人看到你的才华。比如说你自己的工作时的业余爱好是画画,那你就可以用画画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
那爱好呢?我们平时如果说你的爱好是看电影,又或者说你的爱好是看书。就可以写影评和读书笔记等等,这也是将自己的爱好发展成自己的事业的前提。
3、在面临选择时会陷入的心理误区
在决策心理学上有一个叫“规则遵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在做出一个决定时,往往会基于自己的身份来进行决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会对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的更快的适应。比如说,大学是在一所师范类院校,然后学的又是语文类别的专业,这样你就很容易在大学毕业以后基于自己的专业性去择业,这样适应下来也比较快。
说了那么多做选择的各种知识理论,但是真的到面对去做一个选择时往往很多的人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心理误区,比如说的“沉没成本”等,很多的时候很想去说的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抛弃存量,理智的看待决策。
那到最后怎样去做一个选择,我想应该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在选择的当下一定要经可能的保持理性。
觉得有帮助的话,点个攒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