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上一篇文章讲一个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工作两年后辞职做一个无业游民,追求活着的意义。
留言区是比文章更有意思的地方,大致来说,就两方向,一个是赞同这种破除世俗观念有追求的做法,一个是说先要有物质保证才能无所事事想那些,而文中的男人有家庭有妻子支持才做到那一步。
我起先也忽略了文中说无业游民只是个过程,目的在于找到他后半生要做的事情。后来发现文章题目就是一个噱头。就如同gap year一样,一段时间之后的反思和沉淀,目的是再次前进,而不是将“北大毕业生当个无业游民”津津乐道。
好了,撇开这篇文章,我想说说追求“活着的意义”这件事。
意义是对人而言的,在自然界没有这一说。或者可以认为,意义本就是人所造,由人赋予其涵义。人有千千万,意义有千千万。还有一些,被大部分人公认,比如奉献。
若问“你觉得怎样,这辈子才不算白活了?”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人会怎么说呢?钱权享受,要有大房有车有爱的人随时来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吃遍天下美食......可以看出,个人所谓的意义,很多是出于私心。
相比而言,公认的意义,潜在的标准是要为别人、为社会付出比收获大得多的东西。人类社会本身有规则、规范、共识。处于人类世界中的个体,可以使用这里的资源;但相应的,也需要你付出,给社会以回报。如果你享用了各种公共设施、物质条件,却想不为社会创造财富、只管个人发展和完善,在这个社会里必然收到注目和限制。如果所得甚少,却为其他人、这个社会做了很多,我们会说,那个人活得有价值。
是不是像文中男人一样,拒绝高薪工作、拒绝为了挣钱而生活就是活得有意义了呢?每天不去挣钱、学自己喜欢的东西、把感受写写文作作曲,听起来给人以错觉,生活的目的在物质之外,多自由多令人向往多高大上啊。可是,有那么多生在贫困线下的人呢?能有工作就不错了,即使微薄的工资,当用这些钱换成暖暖的食物、换成一个栖身的小窝、换来一家人在一起安心地度过一个夜晚,能说低贱、羞耻、卑微吗?钱,只是人类社会里物质的交换媒介之一;物质不够富足的时候,生活和生存,是一个意义。
如果只考虑自己,即使只是一段时期,就如文中的男人那样,要去学一些不能带来利益的东西、要去感悟世界、要时间思考、要将自己的体会去做有创造的事,也不得不依赖早先工作所得,或是家庭的物质条件,才能与社会勉强维持一个平衡。这种平衡也并不稳固,要么他自己在工作和精神追求两方面另外找到平衡,要么他在艺术或者其他领域有所建树,要么仍然由他的家庭或者其他关联者付出......总之,要有能反哺于社会的财富。
“意义”,由人赋予,想要在人类所在的世界中寻找纯粹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它基于人类,不会独立于人而存在。而若要从人以外去寻找,它则根本不存在。
“活着的意义”,也许这个短语就只是人类一厢情愿所造。因为“活着”,不能由人类选择,我们只能选择“死亡”,而不能选择“活着”。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我们自己的意志而来,因而“活着”,是已经存在的状态。但是,在活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其他一些意义,比如工作的意义、旅行的意义。
分清楚“ ‘活着’的意义”和“ ‘在活着的过程中我可以做到的事情’的意义”,是摆脱困惑迷茫状态的起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