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政治的最典型形式,是出现在东晋的,这是帝制中国的历史上的一道奇景,因为这是在漫长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几乎是唯一的一次,帝制中国的统治者们需要与他的大臣们以共治者的形式统治自己的国家(当然在有的新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或者割据政权也有过这种情况,但毕竟东晋是一个较为稳定,较为成熟的,虽非大一统,但仍是统治着较大领土的政权。)。究其根本,是因为它的皇权先天就比较弱势,司马家更多地像是门阀们推举出来的领袖,而非大权独揽的帝王,他们之所以能享有帝号,与其说是因为自己的文治武功,还不如讲是因为在那时的政治话语中,国是不可一日无君的,事实上如果那时的中国就接触了民主共和之类的东西的话,司马氏能不能当得了皇帝都是个问题。
因此 东晋势必是个扶不起的弱势政权,披着个帝制的壳子,但内里又建立不起帝制的权威,自然就很难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再加上它所面对的胡族政权们,都或多或少地汉化了,或者至少是变得组织动员能力更强,对社会资源的汲取更充分了,所以东晋的外战成绩总体来说就比较惨淡,这里一定要说一个观点,一个王朝,一支军队,能打成什么样,固然要看它自己的实力,也要看它对手的实力。平心而论,如果是汉魏之际的汉族政权,面对五胡十六国这样的胡汉杂糅的政权,也不见得就能占多少便宜,帝制中国历史上,真正像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那种征服者型的帝国一样,硬是靠着非常能打而长享国祚,并且战斗力一直都维持得比较好的,严格地说只有隋唐时期,标准放宽松些可以加上秦汉和清,之所以说秦汉较隋唐差一点,是因为秦汉打游牧,事实上靠体量拖垮的成分比较大,而隋唐在横向比较中,无论是相比于它所直接面对的突厥,吐蕃,高句丽,还是只交过那么一次手的阿巴斯,甚或是没有交战过的法兰克,都要不是有一定的优势,要不就是至少能够有来有回,这样的军事实力,应当说是帝制中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
而东晋也不见得就没有统一的机会,刘裕的北伐至少是接近于成功,但我们要明白,行百里者半九十,刘裕还没跟北魏,这个最终终结了北方的乱局的强权的主力交手,就因为种种原因退兵 ,而历史上他之所以退兵,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政权不稳,说实话,在帝制中国的历史上,因为能被普遍认同的政府组织形式只有帝制,所以只要帝制不是很稳固,而是掺入了一些共治者的要素(前面说过,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东晋),往往不但不能使王朝的军队更能打,反而会导致内部的纠纷,而那些被认为具有一些制衡皇权的要素,搞得又很不错,或者至少还行的王朝,一般它们的政治架构中的共治者要素,都是能够较好地融入以皇权为根本的体制,而不是像东晋这样,整个就自成一统的。
东晋的行为艺术也是很抓人的一个历史话题,但考虑到这个话题比较深,一来我自己也说不大明白,二则又涉及太多思想史的东西,讲起来就和它本身的属性一样,比较玄虚,所以就选择跳过了,下一篇讲北朝,估计会比这篇有趣些,因为道武帝,神武帝,兰陵王这些非常有人气的历史人物将会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