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哗哗”的夏雨,窗边的我手捧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用心阅读。在这个午后,心难得的沉静了下来,思维却跟着吴非老师走了很远。
每次阅读吴老师的书,都会一如既往的感受到吴老师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智慧;每次阅读,都有一种切切实实的熟悉感、真实感,因为吴老师笔下的课堂,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课堂;吴老师对课堂的反思,正是我们一线教师都会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吴老师所描绘得课堂,总能让我们在读时联想到自己上课堂发生的事。
在《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这篇文章里,吴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过多使用PPT的弊端进行了深刻阐述。吴老师说“语文课,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想象出画面,这是形象思维范畴的教育。我幼时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读‘野渡无人舟自横’,总会想象那个画面;成年后看到画家的写意图,和我的想象大致相同,于是就有自信,觉得‘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如果教师上课直接放出一幅幅幻灯片。我觉得有可能取消了学生的‘想’,一节课看不出影响,时间长了,学生就懒得再想了,适应了‘灌’。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文字的表达,感悟文学艺术之美的能力。--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我早些年曾做过调查,学生阅读作品,脑海中是有画面的,根据文字或想象,结合生活经历出现具体场景或人物形象,他看到某些版本的插图,会认为‘不像’,这种个人体验非常微妙。但是,课堂教学滥用多媒体有可能毁坏他的想象力。”看到这段文字我突然觉得自己以前思考的片面。以前总觉得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制作精美、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图片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效果好的多,可是没有想到课件的滥用对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都有那么大的弊端。一直都知道,课件在高中课堂的滥用会使清晰的课堂变得花里胡哨而失其根本,学生可能在迷乱中买椟还珠,可是却忽略了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在《学生代我上课》这篇文章里,吴老师对学生当“小老师”的意义也做了全面的概括,对学生本人来说,“此前他在课堂发言,不过是把他对课文的理解与心得说出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把自己的疑问提交出来;现在,他被逼上讲台,要来‘讲课’了,这时他必须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他不能再只带一对耳朵了,他必须深入思考细节,预想可能的障碍,他必须和别人交流,他必须关注听众的反应……对他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为了讲好,他得备课,这很可能是他第一次“用心”地阅读学习材料,完全不同于此前的“预习”——以前的预习只是了解教学材料,发现疑点和难点,有可能的话,能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而现在的阅读和准备,要弄清‘为什么要教’,琢磨‘怎样教’,他要‘把别人教会’,‘让教室里所有人都知道我想做什么’,他要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把一切都准备好……于是,他成了一名有更重要目标的学习者。”
此外,吴老师的课堂要“留有余地”,每节课不要一直“讲到下课”;在特殊时间节点或者有特殊事件发生时当老师无法按部就班上课时,不妨暂停教学与学生聊聊;对学生在课堂上当看客的现象进行分析时,对教育、教学、学生本身的反思都很深刻和全面……
读吴老师的书,就像是这位前辈在他退休前把他毕生的心血和经验对我们倾囊相授,面对这份执着无私的爱,我们后辈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读、多思、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