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悦美,书香校园#余秋雨是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散文家;他以写文化散文而闻名于世,因此他的文化散文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等。他善于思考中国历史与文化之间的种种藕断丝连的关系,他用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有机结合,使晦涩难懂的历史遗迹与不为人知的文化相吻合,写出一篇篇令读者深思的文化散文,透露出一种忧患意识,也许是当下坚持文化自信道路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和对中国人文化价值选择的警示。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游记散文集,它的出版打破了散文界的靡靡之音。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他对自然景物和文化景观的追寻其实是对文化的追寻,正如《山居笔记·新序》中写道“那本书中的我,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华大地的历史古迹中的文化渊源,探究处在特定历史文化中文化所造就人们性格的分析。如江南小镇中的隐士文化折射人生理想;寺庙门口的牌坊上刻着的民俗陋习,无名贞洁坊是中国古代女性无形的精神枷锁;东北的宁古塔是流放之地,在作者眼里是文化的自我毁灭和践踏……作者觉得民族文化有讽刺、有赞扬、有敬仰,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用一种“锋利”的笔触让读者领略各种文化迹象和文化背后的故事。
余秋雨在本书的自序中说:“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给自己过不去的劳活,一提笔就感到岁数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正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历史在他乃至我们心中永远是活着的,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和荣辱不惊的底蕴。之所以如此深沉,因为那是一个五千多年延绵不绝的民族文化,因为他对这爱得深沉。
同时也有学者对《文化苦旅》产生质疑并批判他,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媚俗”、主观色彩浓厚、喧宾夺主等,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对评价作品和作者应持有正确的态度,回到作者和作品所处特定的背景中。
《文化苦旅》的出现给上世纪九十年代带来了一阵“文化散文热”之风,让我想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当中他思考地坛与命运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苦旅》又何尝不是对文化的反思、对人文的关怀呢?“余秋雨现象”足以说明学者对文化的重视,探索文化之蒙昧与文明。直至文化自信的提出,我们国人更应重拾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