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吾日三省吾身: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站的有多高,而在于跌倒多少次后,依然选择站立。

教育生活寻“美”:

1.一进办公室,一只小老鼠,在粘鼠贴上,再走近,它弓腰、脚踹……挣扎着,还是除掉好,几个柜子里都有它们的踪迹,老鼠屎肆意散着!

2.

阅读咂摸悦美:顾明远对话佐藤学(2025) | 教师专家:洞见未来教师“新形象”

原创 你值得关注的→ 中国教师报 2025年11月2日 22:10 北京

对谈嘉宾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佐藤学  东京大学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

主持人

成尚荣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

教师新形象:从“教学型”到“专家型”

成尚荣:顾先生、佐藤先生好,我非常高兴能向你们两位请教。顾先生和佐藤先生有过多次对话,我记得在其中一次对话当中,你们提出“教师是学习专家”,那一话题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领着教师的发展。请问两位大家:如今两位再次提出“教师专家”和“教师的专家形象”,这两者之间肯定有联系,当然也有差异,为什么要提出“教师的专家形象”这个命题?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顾明远:今天非常高兴,又一次和佐藤学先生见面。我们认识了很多年,我跟佐藤学先生第一次对话的题目,就是从“教”转变到“学”。佐藤学先生对中国的教育非常关心、非常热爱,而且走访了中国几百所学校。他感觉到,我们的教学确实需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从“教”转变到“学”。过去我们的教学都是教师按照课标、按照课本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是吧?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性的培养是显然不够的。要把“教”转变为“学”,让学生自己学习、积极去探讨,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谈的问题。

今天呢,刚才成尚荣先生也谈到,我们要引导教师从“教学型”转变为“专家型”,让他们成为教育专家。我自己的理解是,所谓专家型的教师就是研究型的教师,他们要对教学工作不断研究,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更要研究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是有差异的,他的性格、特长都是不一样的,只有研究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成尚荣:顾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非常准确。他表示,我们的教学改革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型,从“教”转向“学”,由此带来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教师需要被重新定义。“教师专家形象”是佐藤学先生提出来的,顾先生认为他提得好,研究型教师是“教师专家”很重要的形象。佐藤学先生,你有什么补充吗?

佐藤学:就教师专家形象来讲,顾老师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理念,那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强调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仁爱之心。我和顾老先生的交往已经有20余年了。我一直以来觉得特别光荣的是,每次看到顾老先生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对教育的主张、对教育哲学最本质的认识是非常相近的。教师的工作如果不能获得家长和儿童的尊重与信任是无法开展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学会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只有真正能够真心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师,才能从学生身上获得相应的尊重和信赖。

教师工作的另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就是他们要承担这一工作的“公共使命”,具有高尚的理想。在我看来,这一使命就是“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权利”。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生权利的核心,也是点亮学生未来希望的源泉。同时,结合刚才成尚荣先生的提问,我们可以回溯,19世纪、20世纪的教师和当今时代的教师区别在哪里?与其说教师是“教学的专家”,不如说他们是“学习的教师”,是“学习的专家”。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学习的设计,其次是对学习内容与过程的调整和统筹,最后是作为学习的反思者,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我认为这是教师的三项主要工作。

成尚荣:佐藤学先生非常谦逊,他和顾先生相差20多岁,但他们有20多年的交往。关于教师的专家形象,他讲了几个关键词:第一,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第二,承担起教师的公共使命;第三,成为学习的专家。所以他认为教师作为专家形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形象,是“儿童研究者”的专家形象。这是佐藤学先生的主要观点。顾先生,你有补充吗?

顾明远:没错,我非常同意佐藤学先生的意见。专家型的教师要研究学生,特别是要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所以教师最主要的特质,就像佐藤学先生提到的,教师要学会设计学习,同时也要自我反思。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人工智能帮助教师“腾出时间”去育人

成尚荣:顾明远先生刚才强调一点,教师专家形象是一个设计的专家,他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学生的未来发展。我的体会是,这个命题是在重新定义教师,在新时代所有教师都应该成为专家。两位先生,我读过你们的书,比如顾先生最近出版的《教师的五项修炼》,佐藤学先生的《课程与教师》,你们对教师专家形象都有描绘。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教师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去迎接未来?

佐藤学:教师要学会面向未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现在对于教育未来的理解,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模样。未来不一定是光明的,有些老师可能认为未来是灰暗的、让大家绝望的;有些老师则抱有非常大的希望,甚至认为未来就像乌托邦一样美好。

当今时代,资本和技术不断狂奔,出现逐渐失控的状态。社会也孕育着许多危机,比如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比以前更加显著。在未来的教育图景中,我们可能会让学生变得更幸福,也可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危机。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也许也会呈现“危机”与“希望”的两面性,我们需要慎重地去对待。在面对危机和机遇的时候,我们当然希望看到光明的未来。我希望老师们能够抓住走向光明未来的可能性,也正因此,我相信老师更需要深入地思考,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该如何发挥我们的专业性,去更加促进学生的幸福和学生的学习,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成尚荣:顾先生,佐藤学先生说未来危机与希望同时存在,但是他相信教育的乌托邦。您怎么看?

顾明远:刚才佐藤学先生讲到未来,他有点悲观。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采取乐观主义的态度。人类总要战胜各种不利的环境,向“善”的方向发展。现在大家对未来的理解,多从技术的观点来谈。我认为,我们要从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追求来理解我们的未来,也由此来理解未来的教育。现在人工智能渗透到教育领域里面,正在改变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但是我觉得,它也仅仅是从技术上解决教师的一些困难,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比如说它可以收集一些资源、模拟一些场景,使学生在理解问题时更具直观性,是吧?它也可以帮助老师备课,依托大数据进行智能备课、设计课程,甚至可以帮助老师设计作业、批改作业,甚至将来可能代替老师上课。

成尚荣:是的,人工智能可以充当学生的“第三教师”。

顾明远:教师在这样一个时代做什么呢?我觉得教师应该把人工智能当作辅助性工具,帮助你解决一些技术性工作。人身处两种世界之中,一种是行为世界,一种是精神世界。行为世界里,人工智能新技术可以代替教师,做一些机械性的活动;但是精神世界呢?我们要培养人的思想,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恐怕机器是不能代替的。那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教师更需要的是腾出时间来——既然人工智能帮助你备课、查资料等,教师就能够有更多时间来与学生交流,把更多的爱撒在学生身上,用更多时间跟学生交流沟通。过去面对面的交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个班40个学生,你要跟他一个个面对面交流恐怕很费时间,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联系、沟通。所以用技术手段腾出时间,让教师把更多的爱撒给学生,跟学生更多地沟通。机器不是代替教师,而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跟学生进行更亲近的人际交流。

成尚荣:顾先生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积极的、乐观的态度,他对未来充满希望。教育家应该是哲学家,顾先生说了,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行为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在行为世界里改变,但它不能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很赞同顾先生的观点,让我们腾出手来,把更多的爱撒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更充分、更美好的滋养。佐藤学先生,请你再谈谈。

佐藤学:正像顾老师所指出的一样,人工智能如果能借助技术减轻教师现有重复性工作的负担,将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学生,将更多的爱给予学生,我们当然应该拥抱技术。但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人工智能一定会促进教师的教学,我理解这种想法的背后,大家会认为教学是一种技术。可是,难道教学活动只是单纯的一种技术性工作吗?我个人认为,教学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教师对于同样的教学场景,面对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时机,他采取的专业判断以及他当时所做出的教学抉择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未来?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他的脑海当中其实是有这样的价值观来左右其行为准则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正像顾老师指出的一样,人的世界分为行为世界和精神世界。教师作为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技术介入,我们可以让老师的教学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会培养出一些专业人士,但老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价值判断,他更需要在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和成尚荣老师提到的一样,我们的教育学其实是哲学,教育学家本身必须得是哲学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培养出具有深入思考、深度思考的老师,这样才能培养老师的专业精神,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成尚荣:佐藤学先生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人工智能一定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他的主要观点是,在为教师提供技术帮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真正的好教师不仅善用技术,更在于他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

解放教师的心灵,才会有创造型教师

成尚荣:我们讨论教师的专家形象,是为了去探索创造性、多元化的教育。那么在两位看来,创造、多元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顾明远: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这样的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也需要创新,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所谓创新不是推翻过去,而是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成尚荣老师熟悉的,江苏有位叫李吉林的教育家,前两年去世了。

我记得80年代的时候我与李老师在一起探讨,当时她搞情境教育实验,有些老教师还不大赞成,但我是支持她搞实验的,我说实验嘛,可以试试。她就开始研究探索,到华东师范大学拜刘佛年校长为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从情境教学发展到情境教育,从语文学科情境教育发展到全科的情境教育,对课程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形成了一套情境教育的思想体系。我觉得李老师就是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思考教育,她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李老师后来生病住院,她要求住一间窗户对着学校的病房,因为她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看看学校的孩子。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她把大爱献给孩子,心里头总是装着孩子。这样的老师,我觉得不管什么时代,尤其在新时代,我们都应该去学习、追随。

成尚荣:顾先生说,创造教育是和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当前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要培养创新精神,但创新精神需要创造教育。从小学教室里走出来的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她是在实验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她创建了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学,构建了中国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她代表了一个专家型教师的形象。谢谢顾老师对我们一个普通老师这么高的评价。佐藤学先生,你有什么看法?

佐藤学:我个人认为,正像顾老师所提到的一样,像刚才李老师的案例,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但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时代的老师都需要这样具有革新精神、创新精神。同时我也认为,所有的老师一定会在生活、教学中感受到,教学是需要有创造性的,需要有丰富想象力的。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其中什么最重要?我个人认为,自由的思想、多元的思考最重要。

如果以日本教师为例的话,我觉得非常遗憾的是,日本的教师现在缺乏自由度,老师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比如老师们在自己想去创新教学的时候,他会想:我要是开展这样的教学,我的同事会怎么评价?我的校长会如何评价?家长是否能接受?我的学生是不是真的能在这种创新实验当中获益?除此之外,很有意思的是,老师们往往只会对眼前看到的现象去做应对。但事实上,我们需要打破束缚——教学工作是基于经验的工作,这些经验既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阅历,同时也让老师形成了思维定势。他们常常会说:以前我曾经这样尝试过,我失败了,现在做也会失败。

所以教师需要自由,当然这里所谓的自由度,不光是外界提供给教师的自由,更重要的是老师自己要从内部解放自己——不只是行动上的自由,更是内心的自由。老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育学,理解教育的本质,从而使自己的素养得到提升,直到足以支撑自己可以自由地去挑战高难度任务。所以,想成为创新型教师,想拥有丰富的创造力,老师就要深入地去研究关于教育教学的学问。如果老师不能持续学习、终身学习,那么你将无法为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学。

成尚荣:佐藤学先生的观点是,我们需要创造型的教师,而成为创造型的教师需要自由。但真正自由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心,要解放自己,就要解放自己的心灵,自由在我们的内心追求之中,只有自由的教师才能带来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这个观点非常鲜明,我非常同意。我最后想请顾先生、佐藤学先生对一线教师说一句寄语,鼓励他们努力去描绘属于自己的新时代教师的专家形象。

顾明远:我想对教师朋友们特别是年轻教师说,我希望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实践以后再学习,学习以后再实践,这样不断螺旋式上升,使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不断提高。我写的《教师的五项修炼》,包括意愿、锤炼、学习、创新、收获,最重要的是中间的“学习”。

成尚荣:我们如何当一名好老师?要持续学习,不断提高水平。所以顾先生希望老师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做一个专家型的教师。这是我们顾先生对我们的殷殷嘱托,我们都记住了。有请佐藤学先生。

佐藤学:虽然成尚荣先生希望我给老师一句话,但我可能稍微说得复杂一点。我想说,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将会得到更多元的专业的支撑和帮助,也能借助技术提高我们的专业性。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真、慎重地对待一件事情: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和大学做了相关的追踪研究、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每个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或一个智能终端的话,其实在目前的使用方法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是负面的。但这并不是说技术有问题,或者电脑使用有问题,而是说我们对于技术的使用方法,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正确。所以对于面向未来的时代,我希望老师们在应用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一定要去研究如何使用才能有效促进学习。

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群体。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群体,我和顾老师的观点一样,只有教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教师工作、教师职业的幸福。

成尚荣:佐藤学先生说,中国教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期待,这和中国提出的“像教育家那样做老师”是一致的。非常感谢佐藤学先生,我们不辜负你的希望,中国教师已经站起来了。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教师应该是专家型的教师,中国的教师正在迈开大步,走向美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记住,重塑新时代教师专家形象,直面创造多元的教育,我们将大有作为。谢谢顾先生,谢谢佐藤先生,今天的对话到此结束。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有删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