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着不满一岁的女儿,闺蜜和我开玩笑。她说她那一圈同学好多都生的儿子,等到我姑娘大了,她给介绍对象,苏州上海一大把。
我立马鄙夷了她一句:“不要,我们要嫁在本地。”
“现在就舍不得啦!”还没有小孩的她很不理解我的感情,还说我自从生了娃又天天在家带娃的我变得越来越傻了。
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当母亲的人是不能理解母亲的。
(1)
前段时间,一个关于高考的新闻刷屏:一个妈妈为了不让女儿离开自己去上大学,竟然把女儿的准考证给藏了起来。
网友一边倒的指责这位妈妈的行为是在折断女儿飞翔的翅膀,却没有人关注这位离异的妈妈生活的全部都是她的女儿。
她的行为确实比较极端,非常不理智,却是把她的焦虑和对女儿的不舍用这种不被社会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所见的大部分的亲情都是父母牺牲式的供养。尤其是我们这一代80后,大部分都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在物资最匮乏的年代省吃俭用把我们抚养长大,接受教育,再鼓励我们高飞。
通常不会考虑他们年老以后如果没有子女陪在身边是怎样一种境遇!
《都挺好》中的老聂,一直是苏大强羡慕的对象,会理财,会吃也会玩,突然间中风了,身边却是一个人都没有,还是苏大强把他送到医院,又照顾了一天一夜。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却也要24小时后才能来到。
人人都羡慕那些家里子女出国留学、工作甚至定居国外,殊不知家里的老人承受怎样的孤独和了无生趣。
(2)
我的母亲是外婆最疼爱的小女儿,我上高中那一年,为了给我交学费,她和爸爸一起去遥远的哈尔滨打工,过年那会的生意是最好的,所以母亲过年都没顾上回来过。
我放了寒假都是在舅舅家跟外婆住,外婆每次见我都是问我,我妈今年回家过年不。
我上高中三年的时间,外婆身体越来越不好,但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妈回来过,直到我高考的前夕,她突然病情加重,陷入昏迷。
记得那时候从哈尔滨到徐州的火车要开三天三夜。医生都说外婆不行了,但她还是坚持了三天三夜,直到我妈来到她床前,她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都说这世上最长的牵绊来自于父母,无论子女走到哪里,父母的心都跟到哪里;又说这世上最短的牵绊还是来自于父母,因为父母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远离自己的父母。
哪个父母不是曾经身为子女?
如果可以,真得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不理智的说出自己对孩子的不舍,哪怕就只是让他们知道这份牵绊也需要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