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犹如一剂强心针注入基层治理的肌体。这份文件不仅是对形式主义痼疾的精准打击,更是对基层干部政绩观的深度重塑。当"痕迹管理"让位于实绩考量,当"文山会海"为干事创业让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项减负举措,更是一种政治生态的重构——让干部从应付检查的疲惫中解脱出来,回归"为民服务"的本真状态。
形式主义是消耗基层活力的"慢性毒药"。曾几何时,"白天填表格、晚上写材料"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某乡镇一年接收文件多达3000余份,某社区墙上挂满30多块牌子却无实际功能,这些荒诞现象暴露出形式主义已异化为一种"内卷"机制。更可怕的是,当年轻干部把精力耗费在制作精美PPT而非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为民情怀也在无形中被消磨。这种"虚假忙碌"不仅挤占了服务群众的时间,更扭曲了政绩评价的坐标系,使基层治理陷入低效循环。
整治形式主义必须直指病灶核心。某些上级部门把"重视"等同于"开会发文",把"落实"简化为"留痕管理",这种懒政思维是形式主义滋生的温床。《规定》中"不得刚部署就督导""严禁要求基层建台账报数据"等条款,正是对这种扭曲逻辑的纠偏。在某省试点中,取消60%的考核指标后,干部走访群众时间反而增加40%,这证明破除形式主义枷锁能立即释放基层活力。当考核指挥棒从"做了没有"转向"做得怎样",干部自然会用脚步丈量民情,而非用纸张堆砌政绩。
减负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实干型政绩观"。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证明材料1.2亿份,上海"一网通办"让市民少跑腿5000万次,这些创新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政绩永远写在群众笑脸上。某县将80%的会议改为视频形式,省下的时间用于发展特色农业,最终带动万人脱贫——这样的案例生动诠释了"减负即赋能"的深刻内涵。当干部不再为"虚功"所累,就能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战场上大展拳脚,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健全减负长效机制需要制度创新与文化重塑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建立"负面清单",明确哪些会议不该开、哪些检查不必搞;另一方面要培育"效果导向"文化,让"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成为评价标尺。某市开发的"基层减负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文件会议数量,对异常情况自动预警,这种技术赋能值得推广。更重要的是,要保护那些敢讲真话、敢揭短板的干部,让减负监督机制真正"长牙齿"。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当《规定》的春风吹散形式主义雾霾,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干部轻装上阵,把心思用在"刀刃"上,把政绩写在田野间。这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减去无谓负担,加上为民情怀;减去表面文章,加上实干担当。唯有如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落地生根,基层治理现代化方能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