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是学霸,甩第二名好几条街那种。
八十年代中期,在边远地区的小县城,,高考升学率还不足百分之十。考上大学已经算是高中生及其家长们很远大的目标了,毕竟绝大多数人即使是跳着也不一定够得着。而伟的人生目标已经设定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了。
那是一次全校作文大赛,在年级里初露锋芒的伟得了第三名。这在高中的低年级里算是不错的成绩。伟是冷着脸上台领了奖品----一个硬皮笔记本.。回到教室,同学恭喜他,伟不屑地说:“这是我的耻辱!”然后随手撕掉写着获奖词的扉页,在第一页上写下大大的两行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后来,这两行字又被他刻在了自己的课桌。.于是,所有同学都知道了伟是一个有如此远大志向的人。同时也都自觉渺小,开始对他退避三舍。
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总有他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首先在生活上就和平庸的大多数拉开距离。伟是个乡镇教师的孩子,考到县中后,也要和所有乡里的孩子一样住大通铺。但是他从来不把宿舍当自己的家,除了睡觉也从不回宿舍。他的饭盆、勺子、所有的学习资料、课本全都在教室,在他的课桌周围。他的生活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在不同地点学习(教室、图书室、树林里,火车道旁),
其次他也是孤傲的。除了认为自己取得第三名是耻辱外,他还曾对着省城重点大学的免试入学邀请(因为奥数竞赛取得名次),蔑视地“呵呵”两声,丢进抽屉里(看到的同学心在流血,内心呐喊:你不稀罕给我呀!)。他和同学不交朋友,不聊天,不开玩笑,甚至学习上的事都很少交流(可能觉得大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什么班级活动,集体荣誉全与他无关,只管在那里独自美丽。
在他还不算横空出世时,老师、同学们偶尔还会说他“没有集体意识”、“自私”、“不团结同学”,等到他的成绩一枝独秀,班级、学校都要指望他争取荣誉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就都被合理化了。身高接近一米八的伟,可以在班里按照高矮排好座位后,直接将自己的课桌搬到第一排前面,自成一排。可以把教室的窗台当他自己的书架;上课时一直趴在课桌上(当然也是为了不挡住后面的同学),老师的解读就成了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同学对他的情感也很复杂,有点“恨他又干不掉他”的意思。私下议论充满不忿,可是出了教室,又以是伟的同学自豪。
伟的高考成绩,在我们小小的县中算是一战封神。全省第五,全县历史上首位考入清华,据说写入了县志。在他风光地到北京报道之后,好些年小县城里依然有他的传说。妹妹刚上高中时,老师就拿伟的故事激励大家,下课后妹妹和同学说:“我姐和伟是同学”。她的同学简直不可置信:你姐怎么可能是伟的同学,人家伟。。。。。
毕业两年后,偶尔翻报纸,看到二版有篇文章《本省教育之我见》,我心想:“谁的口气这么大?”就仔细看了看,竟是我那在清华读书的同学伟,文章有编者按,详细介绍了他的辉煌成绩,文章内容干货满满,非常有借鉴意义。我看后一声长叹,天哪,真是阴魂不散啊,这个人还要在我们头上笼罩多久?作为他的同学,要不要一直被他比得那么差劲那么low。
高中三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伟从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到发愤图强初露头角,再到一骑绝尘,卓尔不群。个中甘苦我们只看到皮毛,无法感同身受。但是却让我们活生生地看到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实现画面。因为如今的伟基本上也算人杰了。
在我的所有学习生涯里,伟算是唯一我见到过得,我认为可以称之为“学霸”的人。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个人就在那里,用以参照和比对,衬托着你的浑浑噩噩和平庸,也作为样本和榜样,告诉我们勇敢追梦,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