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订2019年小目标的时候了,2018年最让我惊喜的是,利用碎片时间完成了15+本书籍的阅读。虽然和某些一周看一本书的怪兽不能比,但也算聊以自慰。
对于2019年阅读的目标,我希望改变只求数量的方针,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有简单的输出。暂且就定为一个月写一篇比较像样的读书笔记。因为我是理科出身,18年的完本书籍中大多以自然科学为主。辅以部分历史类。而《论语译注》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不仅因为论语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还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孔子他老人家有了全新的认知。总结起来就是:可敬,可爱,可嗔。
下面,我来挑选在读后深有感触的片段。尝试向大家展示一个更完整,更不一样的孔子。
政治立场和抱负:
1.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造者,孔子从政者有非常高远的追求,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个人认为,八佾篇,第二十五,最能代表孔子高远追求,和理想主义的色彩: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首先这篇是成语“尽善尽美”的来源。孔子借助舜时的乐曲“韶”,和周武王时期的乐曲“武”,来阐述他对于这两个王朝统治者的评价。舜的天子之位,是通过德行的考研,由尧禅让而来。这是孔子眼中,最理想化的朝代更迭方式。谓之“尽善尽美”。孔子对于尧舜的敬仰,在后续的篇章中多次出现,如尧曰篇的第一: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这篇再一次赞赏了尧,舜,禹三位皇帝,都是德高望重,因为上天将君主的任命降临的。他们的帝位,不是靠武力征伐得来。所以如果“四海困穷”,即百姓的生活困苦了,他们的任命也将结束。
为政篇的首篇,再次强调了良好的德行对于君主的重要性: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将有德行的君主,比喻成闪亮的北极星。和孔子自身对为政的高要求不谋而合。
我们回到周武王的篇章,周武王的天子位置,是由讨伐残暴的纣王得来。尽管是正义的战争,终究比不上孔子最理想主义的“从德,禅让”制度。因此被他评价为“尽美矣,未尽善也”,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对于从政有崇高的道德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
用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说,就是“中庸”。雍也篇第二十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到这个概念:
子曰: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个人认为,中庸不等于平庸。而是有原则地处事,调和各种矛盾,“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针,也是稳定天下的道理。
读到这里,可能你还是觉得中庸之道的概念有点模糊,我们再用子路篇的一篇引文,来阐述中庸对于之道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一个人周围的人都喜欢他,那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那一个人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呢?孔子说:还不行。最好是所有的好人都喜欢他,而所有的坏人都厌恶他。”这一篇提到了两个有趣的点。第一:只有有仁德的人,他对于其它人的好恶是有意义的。第二: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被所有人喜欢,被所有人不喜欢。因此对于孔子来说,有德,有分辨善恶的水平。才是在为人方面的中庸之道。
3.孔子在他这个时代的政治主张是怎样的
讲了这么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道德标准,那他自己的从政经历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3.1 他还是强调自身修为的重要性,淡化社交的功能。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宪问篇1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3.2 矛盾的是,孔子也有苦恼自己的才能得不到重用的时候。毕竟他自己51岁才在鲁国谋求到官职,拥有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我们来看一下子路篇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这样的表态,和现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迫切感,也有些不谋而合吧。
孔子最后是被一个叫阳货的人说服,从而走上仕途的。要是遇不到这样的人,以他这么扭捏的性格,估计就一辈子在路过鲁国教书了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被套路的:阳货篇0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这一片有点长,整个故事是这样的: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阳货是鲁国一位重要的臣子,他一直希望孔子可以从政。但孔子一直闭门不见。阳货后来就在孔子家中寄了一只煮熟的猪,这在古代来说,是一份厚礼了。而孔子又是一个非常尊重礼数的人,(他是一个主张衣服可以材料粗鄙,但帽子材料要好)但他内心还是不想和阳货见面。所以想趁阳货不在家,去房一个拜谢的帖子。没想到在半路上被阳货抓个正着。读这篇的时候,我正好在吃早饭,差点笑喷。
套路归套路,说服孔子出仕,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阳货的政治主张和孔子高度一直。当时鲁国的三桓割据,民众苦不堪言,阳货是希望消弱割据势力,还百姓幸福生活的人。所以他俩才能聊到一块儿去。
礼仪:
刚才已经说到,孔子对于礼仪追求,也是很严格的。大的原则,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句话就可以概括。
第一句是描述君子本身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温和,善良,恭敬,借鉴,谦逊。是孔子对于每个人是否有礼数的判别标准。
第二句,是描述任何人之间相互关系的: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就更好理解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在对应的生活场景中,我们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出戏。否则孔子老人家,可是饭也吃不下去的哦!
孔子是个非常善于吐槽的人,对于有违礼仪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抨击,才不管对方是否位高权重。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季氏,和上文的阳货是一伙的,属于在鲁国的权贵阶层。这个场景的槽点是,在春秋时期,不同的阶层,舞蹈的人数是有要求的。“佾”是一个量词,指8个人。当时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季氏按照礼法只能用四佾,因而遭到了孔子无情的吐槽...
在季氏篇里,孔子还吐了个超级大槽: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的意思是,天下的道应该由国君来制定。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稳定和平的世道。如果诸侯,大夫在礼仪上不遵循,或者君主昏庸证券旁落,那几世之后,政权就没有了
孔子他老人家的槽不仅仅对于大夫,春秋五霸的晋文公和齐桓公,同样没有逃过他的嘴: 宪问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放到现在,就好比说美国总统爱耍手段,作风不正。俄罗斯总理还行。这话换成你,敢不敢当面说?
不单单是孔子,孔子的学生,对于老师某些可能失礼的行为也是零容忍的: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去见南子(结果不尽人意)。子路(为孔子之道不得行而)不悦。孔子向子路解释说:“我之所以行道不顺,(与人事无关),而是天命未通,天时未到。”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子路的不悦,体现在两个:第一,按照孔子的礼法,这样的人岂止是自己去见,就算别人求见,孔子也是不见的;第二,孔子当时为了谋求官职的不得已行为,最终也没有体现很好的结果。
误读:
最后放几篇大家对论语某些篇章可能有的误读,在读完全书后,你会发现孔子的本意,会更有趣。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们通常的解读,在不远游就结束了。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孔子这么迂腐,小孩儿永远不能离开父母。但读了后半句之后,才豁然开朗,原来只要有明确的方向,子女是可以远游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一篇,也是读一半惹的祸。私以为,孔子并不是不尊敬女性,而是倡导保持适当的距离,双方各有合适的空间。
19年第一篇读书笔记完成,希望我可以有始有终。
欢迎大家踊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