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祖籍江西鄱阳(今江西波阳),后迁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县),紧挨白石洞天,故号白石道人。他终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浙之间,常与当时的诗人词客交游。姜夔诗词俱佳,通音律。其词自成一家,注重格律和音节美。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等传世。
鉴赏:自从金兵南侵,扬州几经战争摧残,最终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1176),姜夔第一次到扬州,看到眼前的景色,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历经战乱之后的扬州,借景抒情,表达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凉。词以叙事开篇,点出了创作背景。“淮左名都”是说扬州是历史上有名的繁华之都;“竹西佳处”一句化用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的诗意,写扬州曾有的优美风光;“过春风十里”以下五句写词人初到扬州城看到的现实景象:经过金兵的摧残,扬州已没有往日的风光,处处可见战乱留下的痕迹,满眼苍凉。词人以“青青”这种凄艳的色彩,表达了对青山故园的怀念。“废池”写出金兵对扬州的摧残之深,“乔木”寄托了词人对故国的依恋之情,仿佛它们也“犹厌言兵”;末三句转从听觉角度描写扬州这座空城,渲染了萧条的气氛,也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悲凉。
下片设想杜牧再到扬州时的情景,表达了今不如昔的感伤。词人写杜牧“重到须惊”,设想扬州如今的衰败景色,定会让他无心勾栏寻梦,从而将唐宋两朝时空沟通开来,词意愈加深沉凝重。扬州在唐朝时有“二十四桥”,而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但词人仍说其在,实为以乐写哀。末四句以景寄情,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悲痛以及对伤乱的哀伤之情,融写景抒情于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整首词有虚有实,有情有景,巧妙化用杜牧的诗句,不愧为宋词中感怀时事的佳作。